他們的隊形很散,速度很快,只要衝進鬥耆軍輔兵人群中,柵欄和土堆上的弓箭手就無法射擊了,除非連自己輔兵一起射死。
鬥耆軍出砦迎戰的戰兵為了能快速行動,也只穿了半身皮甲,數量只有三百多人,但是陣型卻很齊整,長短兵器皆備。
一方人多,一方裝備佔優,雙方的實力差不多。在聯軍眼中,己方的實力還要更強一些,因為他們相信己國戰士的戰力要超過鬥耆國士卒。
輕兵將領也很有信心,鬥耆軍戰兵能出戰更好,正好可以和對方正面搏殺,不用再擠在鹿柴前受氣。只要殲滅這些戰兵,就是大大的戰功!
聯軍輕兵進入弓箭射程,因為隊形非常零散,透過箭雨覆蓋區域時,只被射倒了二三十人,其他人很快接戰了。
“殺!”
兩方同時大吼,兩道兵線狠狠撞在一起。
兵器翻飛間,輕兵紛紛倒地,鬥耆軍的單列陣線卻穩如石堤,只是稍微晃動了一下而已。
身上無甲,陣型散亂,還有狂奔近百步之後的體力消耗,讓聯軍輕兵優勢喪盡。
不但如此,他們地形上也吃了大虧。
戰鬥就在被填平的壕溝上進發生,壕溝雖然塞滿了草包,但是泥水外溢,地面鬆軟泥濘。
鬥耆軍的戰線正好在壕溝邊上,此處也積了沒過腳背的泥水,地面卻硬實,對作戰的影響微乎其微。
聯軍輕兵殺過來時,只能踩著爛泥過壕。腳下發軟,身體失衡,十成本事被削了兩三成,哪裡是以逸待勞的鬥耆戰兵的對手?
他們一個個獨自衝擊對方戰線,然後迅速死在鬥耆軍配合熟練的堅陣面前。大多數輕兵還沒有碰到敵方就被長武器刺死了,僥倖闖到近前的也被盾牌和利劍殺死。
“殺……啊!”
一個又一個輕兵撞擊鬥耆軍陣線,都像浪花一樣很快就消失了。
直到三分之一的輕兵死在陣前,剩下的才醒悟過來,自己哪裡是來屠殺敵人的,根本就是來送死的!
三面輕兵死了一個領隊的軍官。南城的彭軍將領還活著,見勢不妙先走了,手下輕兵也跟著逃了。
東面的任軍猛將死在了爛泥裡,輕兵畏懼主帥嚴苛,勉強又打了一會,也敗逃回陣。
只有北城還在鏖戰。三國主將餘元頗有遠見,在輕兵剛接戰時,就派出了三百輕甲兵,想要吞掉面前的這支鬥耆軍戰兵。
北城的鬥耆軍守將公吳沒有接著派兵支援。他不想被拖在這裡,最後打成大規模野戰。
城頭果斷一揮旗幟,鹿柴下的輔兵發一聲喊,扔了手中的器具,一起拿起武器,朝前方殺了過去。
三國輕兵正和鬥耆國戰兵交戰,被大群輔兵突然撲來,立刻就被圍住,四面受敵。
鬥耆國輔兵的戰力強的不像話,幾乎與戰兵無二。
三國輕兵驚愕之下,都以為敵方以戰兵假扮輔兵誘他們上鉤,不由大懼,戰意頓消。在領隊軍官戰死之後,還活著的近百人都大叫莫殺,棄了武器跪倒投降。
鬥耆軍擺脫了糾纏,押著俘虜一起撤回砦後。
後方趕來的三國甲兵行動太慢,剛跑到弓箭射程內對方就已經跑光了。捱了兩通箭雨之後,餘元也只好下令撤兵。
一場正面戰鬥,讓南方聯軍認識到了鬥耆軍的強悍戰力,馬上就要出發第二撥攻擊暫且停止了。
眾將都認為攻擊力度不夠,還要繼續加強,得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才行,不然就是白白消耗兵力。
哪知那主帥任臼受了挫敗,惱羞成怒,一刻也等不得,強令全軍立刻進攻。
眾人勸說不住,只好派出還沒有準備好的第二撥隊伍發起進攻。
這次攻勢雖然說沒有徹底準備好,但也比第一次更加充分,攻擊異常猛烈。
北城的三國軍隊在餘元的細緻組織下,很快就攻破了鹿柴,又推倒了柵欄,正在和鬥耆軍爭奪土堆。
土堆的坡度非常陡,表面也夯的堅實又光滑,只有背後一道階梯能上去。頂上的箭樓不但有強弓,還有滾木礌石。三國軍隊圍住北城的五個土堆,卻怎麼都攻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