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傷也不逼他們立刻做決定。這次出征主要是在山地作戰,戰車派不上用場,他準備一輛戰車都不帶,全部使用徒卒。等戰鬥結束後,軍官們熟悉了步行作戰,再讓他們選擇。
這個決定有些冒險,因為軍隊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沒有戰車的戰法。
但聶傷卻認為問題不大。
作戰主力是世子受的王室精銳,如有需要戰車的時候,自有王室的戰車出動。自己只是來助拳的,硬仗惡仗讓對方打就是了,正好藉著此次戰爭試驗步兵戰術。
新編部隊的訓練也要抓緊。
出戰軍隊都在南山大營集訓,主要訓練步兵陣戰之術。山地戰鬥耆國國士兵本就很擅長,練的倒不多。但也有練習,更加重視什、伍規模的小團體作戰。
還有號令旗語,聶傷也都重新整理改良過。各家的族旗現在還不好撤除,便由他們帶著,另外又增添了背旗。
各級軍官身後都要背一杆小旗,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級別,上面不畫圖案,只書部隊編號,一、二、三、四等簡單數字。
陣中軍士不用認全全部旗幟,只要跟著自己直屬軍官的旗子走就行了,哪怕是最笨計程車兵也能做到。
待旗幟製作完畢,眾軍官背上旗子重新列陣時,聶傷在高處見了,不禁啞然無語。
原來他的軍隊,竟然成了本子戰國軍隊的模樣。
“好在我們的旗是方的,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背旗,否則真成了本子軍隊了。”
聶傷對本子沒好感,背旗純粹是自己想出來的,沒有一絲s本子的想法。
大陣裡,軍官們為了步戰方便,大都換上了皮甲。他們對自己的新扮相感到很新奇,互相看著發笑,覺得插上旗後,自己更加威武了。
除了威風,眾人也曉得背旗的作用,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侯主的這個主意很不錯。
還有一小部分人卻很不喜歡。這些人是戰車的忠實擁躉,覺得和徒卒一樣步行作戰,有辱身份。至於背後的旗子,在他們眼中,更如焦饒伶人一般可笑,後背都發癢。
正式訓練開始,響應號令旗幟,調動隊伍運轉幾次後,聰明一點的軍官就已經看到了步兵戰法的不凡之處。
佇列訓練幾天後,又另調一千人和十幾輛戰車模擬敵軍,訓練進退攻防。一部依然是戰車為主的陣型,一部是步兵大陣。
第一次對戰時,步兵因為不熟悉戰法,指揮混亂,陣型鬆散,被核心穩固的戰車陣擊散。
聶傷迅速進行調整,指導軍官,加大陣型密度,改變武器配置。
再一次對戰時,戰車陣就沾不到便宜了,雙方在一線僵持。因為是模擬作戰,這種形勢下分不出勝負,便分開再戰。
第三戰又是平手,士卒也累了,一天的訓練到此為止。
晚飯後,聶傷召集全體軍官開會,鼓勵大家踴躍發言,一起總結經驗。
眾軍官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提出了很多問題和改進辦法,最後由聶傷總結。
關鍵在於一點:要充分發揮徒卒陣型的靈活性。
正面戰場,要陣型緊密,前排多設長兵以據戰車,做到不動如山。然後以兩翼徒卒迅速機動,包抄敵軍側後,前後夾擊擊潰對方。
若無機動空間,則在前陣尋覓機會,找到敵軍陣型薄弱之處,派遣精銳迅猛突擊,直搗敵陣帥旗所在。
此外,在戰鬥中,軍官要注意保護自己。同時也要把攻擊重點放在敵陣的戰車上,擒賊先擒王,只要擊殺戰車武士,敵陣自潰。
還有改進各級部隊的指揮方法等等。
經過一晚上的培訓,軍官們對步兵戰法的瞭解進一步加深了。
待到第二日再戰,眾人都氣勢昂揚,用運晚上學到的戰法,和戰車陣大戰在一起。
指揮戰車陣的是革叔,他這次要坐鎮國內,不會隨軍出征,便統領‘敵軍’做步兵大陣的陪練。聶傷在商議對策時,革叔這邊也在尋找對方的弱點,思索戰術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