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帶來鄣國的回覆,不但同意借出白石山,甚至連雲山也願意讓出來。
有這兩處險地在手,鬥耆軍就能變被動為主動,可謂意外之喜。
不過鬥耆國必須派人質到鄣國才行,章堰點名要女秧。
女秧已經往逢國去了,自然不可能再追她回來。雙方緊急溝通了兩次,鬥耆國這邊願以四位大家族長老為質。
章堰本不想答應,但是隨著聯軍前進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他終於頂不住壓力,還是同意了。
商談已定,鬥耆國大軍迅速調動起來。
因為白石山和雲山截斷了聯軍北上、西下之路,所以,本土東、北兩面的防禦不需要太多人手。
但為了應對鄣國的突然偷襲,還是留了數百民兵在壁壘上駐守。同時守井族人也答應出動七百戰士在夜間守衛,加之還有數百奴隸可以調動,守住本土問題不大。
汶水兵力全部抽調到東線,只留大澤邑水軍扼守大汶河。
現在鬥耆國水軍的規模大的驚人,他們幾乎將整個鉅野澤能駕船的人全都召集了起來。正規軍、遊軍、水賊、漁民,加起來足有兩千多人,幾百條船筏。
雖然除了三百正規軍之外,其他的都是烏合之眾,但是論起水上作戰,這些常年在大澤裡謀生之人的戰力絕對不容小覷。
有大將率領水軍巡防大汶河,聶傷相信,無能紈絝居江指揮的西路聯軍絕對不可能踏上北岸一步,他可以放心的指揮東線戰鬥。
主力三千人,由本土出馬山關,在汶下邑和一千汶北軍隊匯合,再往東越過渾河,進入鄣國境內。
鬥耆國大軍出現的太突然,鄣國軍隊猝不及防,白石山和雲山兩座要地相繼失守,鄣國軍隊‘損失慘重’,只能縮在國城裡困守。
這場戰鬥當然是兩國合演的一齣戲,準確來說是章堰要求鬥耆國幫他演的戲。
就是為了演給聯軍看,以證明鄣國不是不配合聯軍,而是實在被鬥耆國打的無力行動,想幫也幫不了聯軍。
如此掩耳盜鈴的雕蟲小技,怎能瞞過箕候那種老狐狸的眼睛。但是無所謂,只要鄣國不公開與聯軍為敵,聯軍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想要收拾鄣國?先攻破面前的鬥耆國防線再說吧。
到了那時候,你們兩家拼個兩敗俱傷,我卻在城裡養精蓄銳,說不準誰才是贏家呢。嘿嘿嘿。
不提章堰的陰險算計,卻說鬥耆國舉國而動,徵發的四千大軍到了鄣國境內後,便分成了兩部。一部由聶傷帶領駐防白石山,一部由革叔統領駐守雲山。
白石山部因為背靠本國,有補給線供應,隨時可以補充兵員,所以只有一千戰兵。
而云山部,則位於聯軍兩面包圍中,一面懸崖一面鄣國,孤立無援,得不到補充,肯定會是聯軍的主攻方向。因此分了三千戰兵,還運送了大量物資上去,足以支撐半個月之久。
雲山是此戰的關鍵,本來聶傷想要親自坐鎮此處的,可眾將都不同意,只好讓革叔過去。
依著戰前的商定好的戰術,兩處軍隊抵達之後,立刻就開始營建防禦工事。
雲山那裡有鄣國人留下的工事,雖然很粗糙,但也能節省雲山守軍的不少體力。
白石山這裡卻沒有工事,長在輜兵甚多,山上又多亂石,建造起來速度也很快。
聶傷在老行伍滿的協助下,在靠陽面的山腳位置尋找到了一個有水源的絕佳位置紮營。
此處居高臨下,扼控大道,正面開闊卻毫無掩護。敵軍要想進攻,必須先爬上一道十幾丈的陡坡,正好利於鬥耆國一方的遠端火力和滾石發揮,能大量殺傷敵軍。
就在鬥耆軍主力進駐兩山後四日,敵軍西路聯軍先一步趕到了戰場。
西路聯軍因為距離近,又有水運之利,所以前進速度較快。
彭鄫兩軍有三千人,彭國兩千,鄫國一千。彭國勢大,鄫國弱小,自然是以彭國世子居江為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