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吳、扶乙大敗,一起往革叔營中請罪,
革叔也沒想到會打成這樣,思索片刻道:“此必箕軍精銳之士也,吾等無兵力優勢,又不明敵情貿然出擊,乃至此敗。是我之過,不怪你二人。”
他鼓勵了二人一番,又肅然道:“我軍甚銳,力戰而敗,死傷眾多,亦不能傷我士氣。唯拋棄受傷同袍,才會重挫軍心。”
公吳和扶乙慚愧難當,奮然請命,要再次殺入敵營,救回傷兵。
革叔擺手道:“不用,我派人過去談判。”
他急命使者下山到箕營,表示要用同等數量的箕軍俘虜傷兵換取被俘的鬥耆國傷兵。
箕營大將叫做諸孟,乃箕候之婿,手下統領千人皆是諸人勇士,戰力冠絕箕國,稱諸師。
此番為防守大營,箕候特命諸孟和諸師留守,在保大營不失的同時,也希望諸師能給輕敵的鬥耆軍迎頭痛擊。
結果正如箕候所料,諸孟和諸師沒有辜負他的信任,成功擊敗了鬥耆軍,可是諸孟卻也被打疼了。
箕軍最強之師,竟然打不過鬥耆軍!
要不是有四頭戰象助陣,恐怕大營已經被攻破了。普通一支鬥耆國軍隊都這麼厲害,那白石山斗耆國國主身邊的親軍豈不更厲害?
原本驕狂的諸孟一下沒了囂張氣焰,再也不敢看小瞧鬥耆軍。在敵軍退走後,他不敢有一絲鬆懈,立刻著手安排防務,不停巡視各處,一輩子都沒有這麼認真過。
營中關押著三百多鬥耆國傷兵,諸孟擔心下次攻擊時這些人可能趁機鬧事,自己還要分兵看守他們,便決定全部殺了,祭神、吃肉。
幸虧使者趕來的及時,諸孟聽到來使的建議,有些猶豫。
因為攻山被俘的不是他們一族的戰士,其中牽扯到箕國內部各個勢力之間的爭權奪利,諸孟不想看到那些戰士回來。
但又想到鬥耆軍精強,自己守營艱難,急需人手,於是便同意交換俘虜。不過他不要傷兵,而是要沒受傷的箕軍俘虜。
訊息傳回雲山,眾將意見不一,爭執起來。
有人勸革叔道:“我軍面對箕軍並無優勢,倘若再放三百箕軍回去,形勢豈不更加不利?不能換。”
也有人附和道:“我之傷兵,即便換回,十有八``九也會死掉,或成廢人,不如不換。”
又有人道:“看守被俘箕軍,要分我兵力,耗我糧草,不如殺之。”
公吳和扶乙為了自己手下士兵,自然同意交換,和這些人吵的面紅耳赤。
眾人所言,是這個時代奴隸主貴族的正常觀念,死人、殺人真如殺豬宰羊一般,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
“住口!”
革叔大喝一聲,怒斥反對者:“候主常言,殺降不祥,曾嚴令軍中不準殺降,爾等不長記性嗎?”
“候主又言,不拋不棄,士氣彌堅,我軍戰力皆源於此。哪怕重傷欲死之人,吾也不會拋卻!”
反對之人醒悟,羞慚欲死,忙拜倒於地,磕頭認錯。
兩軍在陣前交換了三百俘虜。箕國俘虜從鬥耆國陣中活蹦亂跳的跑了回來。鬥耆國俘虜卻互相攙扶著,一瘸一拐的往前挪,直到捱過了中線,才被心急火燎的同袍接了回去。
雙方士兵看著這一幕,心中感觸迥然不同。
鬥耆國一方士氣狂漲,箕國陣中卻波瀾不驚,被釋士兵和陣中諸人士兵都神情複雜,默然無語。
……
箕軍主力去攻白石山了,雲山鬥耆軍的任務就是要牽制箕軍,使其無法全力進攻。
革叔又指揮部隊攻了兩次箕軍大營,皆無功而返,於是改變策略,襲擊往西面而去的運糧車隊。
諸孟也帶兵出營,堵在路口處和鬥耆軍野戰。他新得三百戰兵,實力長了一截,心中不虛。
鬥耆國一方只剩兩千餘人,其中只有一半是戰兵,優勢已無。
雙方惡戰數次,鬥耆軍都因奈何不了對方的四頭戰象而退卻。
雲山鬥耆軍隊對箕軍主力的牽制作用幾近於無。
此時,白石山那邊已經打了整整兩日了。
白石山人少,戰鬥一定打的異常艱苦。
革叔心急如焚,派人急往白石山聯絡,並告知自己面對的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