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高熾在府中談到皇祖父,他難以理解。
明麗的七、八月間的太陽斜射進我的殿中,碧紗窗被窗外的輕風吹得輕輕鼓起來,仍有秋知了在殿外中廷院中的紅黃相間的海棠裡叫喚,海棠果映在繁花似錦的秋光裡,別樣清麗。
殿中只有阿彩給我們端來二杯清香的海棠花茶,我輕輕吹散水面上的花瓣,茗了一口道“這才是你皇爺爺他身為一國之君必須要做的。科舉制度是為了給朝廷選拔可用之才。科考進舉不是最終的目的,讀書是為了明理,是為了要懂得忠孝廉節的大義的,最終目的也是為治國。自古文武並重,才是治國之道。武可強國,文可治國。”
世子高熾道“娘,文武並重,可科舉考試只有八股文章。”
我道“是的,所以北方舉子在文方面稍微欠缺一點,但並不表明他們不是國家棟梁,他們也同樣是大明需要的人才。而你皇祖父敏銳的感知到這種情況,為不拘一格選用人才,他不得不出此了一策。”
世子高熾看著我。
我站起來,在閃動的映進殿來的光線裡走動著,慢慢道“科舉考試本是選拔人才的考試,就應該多方選才,以南北地域為界分開取士,實行——南北分榜,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歷年科舉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擅長練武,文韜武略,實際上一樣不可偏廢。”
“南北榜案是你皇爺爺為皇太孫繼承大統做的最大的保障,不僅確保南北在選才上再無分爭,更重要的是確保了文武並重治理國家。而劉老先生也並沒做錯,錯的只是他沒有惴測到一個聖君的心中的焦慮和不安,一個帝王心中的徬徨和急恐。”
世子高熾臉露疑惑的想了半晌道“娘,皇爺爺還會有焦慮和不安,徬徨和急恐?”
我看了他一眼,仁慈的孩子總沒有多的考慮,在他的眼中總是世間太平,因為沒有太多的急恐之心,所以以已度人,認為別人也無太多的陰謀之意,便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和氣而無狡詐,也即無法理解身為高位甚至會有更多的常人所沒有有的焦慮和不安,徬徨和急恐。
而這個話若次子高煦一聽即懂,我瞬間感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面對太子朱標的仁慈那種心中的絕望。
但是以慈治國又何妨呢?
為什麼自古提倡以仁治國,可為什麼真的出現了一代仁君,卻又這麼令人擔憂呢?
面對這個在數十年之後的一代君王,我慢慢道“世子,你只要記住,治國需文武並重就行了,如同治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本無對錯。而治國,只要順民意,安民心,就象你皇爺爺的以嚴治國與你皇叔的仁慈也都無可厚非,這些本質都是治國之道
,最終的目的也只要希望國富民強而已,所以都無可說道。”
世子高熾穩重的點點頭,突然他展眉一笑低聲道“哎喲,娘,幸虧我們說的話除了阿彩姑姑之外沒別人聽到,要不也要做謀反叛逆之罪的,我們又不當皇上,也就不必有那麼多惶恐了。”
阿彩連忙在旁邊道“世子和王妃說的都是治國之道,奴婢聽都聽不懂呢。”
我微微點頭道“嗯,阿彩姑姑說我們說的都是治國之道,可她又說她沒聽懂呢。”
我一說完,我們三人都笑起來。
是的,這次的南北榜之案影響深遠,最後在朱高熾朝代正式南北分榜,這種重大的科舉制度改革一直沿續到幾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以才取士,這才是科舉制度的精髓。
後來在洪熙(朱高熾)朝代,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想當初我也是一員流民),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
而若朱標在世能當上一代皇帝,他的仁政作為可能會使明朝進入一個更繁盛的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殘暴人人自危,無人再敢有任何言語,晨朝夕死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在應天也好,在北平也罷,感覺更多的是大屠殺的血雨腥風,已全無盛朝旺代時期的和平暖陽。
每次看見朱棣冷沉深遂的臉,我心中一片草芥,如荊棘叢生而無奈。
不管是他針對別人的陰謀,還是別人針對他的陰謀,他都可以從容反擊,快意恩仇。
可是來自父親兄弟的猜忌卻讓他厭憎到了極點,真要他對付這些人,他卻只有暴怒裡的隱忍,時時看到他手握鐵拳,卻一句話沒有,我不禁也心如刀割,難道歷史的程序真的要如此嗎?
歷史的車輪在沿著已定好的劇本轟隆前行,但我改變不了歷史的程序,改變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自己所處的角色,我就象一個占卜高人,暗地十分清楚慘烈的結局,卻改變不了一點程序,我不覺日日忐忑不安,心緒充滿憂慮。
不久,一代開國帝君明太祖朱元璋轟然駕崩,朝野劇變,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
全國數位就藩皇子被阻止前去京都弔孝。
為加強中央集權,建文帝隨即接受了大臣齊黃子澄的建議,實行削藩,先削周王。
正好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建文帝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後削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親王,廢為庶
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又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