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突然想到歷史上郭榮是三徵淮南的,前兩次是因為壽州久久拿不下,被迫親征,第三次是為什麼?
他記得不是很清楚,但肯定是周軍又吃了大虧,導致戰事不順,郭榮才再次被迫去往前線。
史從雲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統觀歷史,讀過不少戰爭方面的名家著作,對全域性戰略的理解遠高於常人。
他仔細想過,事到如今,南唐在淮南大部有生力量都被他打掉,在兵力上已經完全無法與周軍抗衡。
此種形勢下,即便區域性上打幾場敗仗也改變不了大局,不會到非要郭榮親征的地步,思來想去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南唐軍發起反擊,浮橋被毀,大軍後路被斷。
如果那樣,確實足以起到四兩撥千斤,以少數兵力影響全域性戰略的程度,讓所有淮南的周軍都受到打擊。
出於這種顧慮,史從雲讓李重進率精銳虎捷軍守備渦口浮橋,以防萬一。
李重進得到命令之後當時就很不悅,親自跑來找他吵架,認為這是公報私仇,不想讓他立功,所以安排他去守浮橋。
在外人看來,讓萬餘虎捷精銳去守浮橋確實大材小用,不過史從雲自有用意,再者要說吵架,他還沒怕過誰!李重進當然不是他的對手。
最後只能氣哼哼的黑著臉接受命令。
一時間,周軍沿著淮河岸邊,發起全面進攻,而南唐歷經塗山慘敗,紫金山戰役,此時在整個淮南已兵力都是空虛的,無力抵抗。
三月初六,司超率水軍攻破濠州水寨,俘獲戰船九十餘艘,斬首數百。
三月九日,向訓兵圍濠州,攻破濠州南關城。早在此之前,濠州的諸道兵馬元帥,齊王李景達和監軍陳覺早被史從雲的兵威嚇壞,早早難逃回金陵,丟下濠州不管,城中兵馬由濠州監軍郭廷謂統帥。
濠州作為南唐大軍的主要駐地,外圍駐軍大營很快就被攻破,裡面幾乎沒有什麼防禦軍隊,有一千多士兵直接投降,繳獲眾多糧草輜重,之後向訓兵圍濠州。
而王審琦部、趙匡胤部、史彥超部則繼續向東進軍,接連攻陷眾多縣城,兵鋒直指泗州。
三月下旬,泗州水寨被李處耘攻破,俘獲船隻五十餘艘,同時東面探報也送到史從雲的桌案頭。
南唐再次派出援軍,從長江沿運河北上到楚州,隨後順著淮河往西進發,總計大小船隻三百餘艘,人馬不知多少。
史從雲心裡明白,這應該是南唐的最後反撲了。
於是下令東面諸將,全線開始放緩進攻,司超、李處耘的水軍在泗州附近作防守,與陸上軍隊呼應,水陸並進,不急著向著楚州進發,以免冒進撞上南唐的援軍。
泗州是汴水和淮河交匯之處,如果拿下泗州,往後大軍糧草可以直接從大梁走汴水到達泗州,大大縮短補給線和補給難度,意義非凡。
於是,周軍數萬水陸大軍齊聚泗州,晝夜攻城,泗州本就兵少,無力抵抗。
四月中旬,泗州城破,王審琦率先領軍從城南殺入城中,焚燬城門,後續大軍長驅直入,拿下泗州。
隨後王審琦接受史從雲的命令,暫時領兵駐守泗州。
五月初餘下各部在泗州稍作整頓,拿下週邊縣城後,繼續和水路上的李處耘、司超配合,水陸並進,向著更加下游的楚州、海州進發。
楚州在淮河的地位與壽州有得一拼,也是一座非常難打的堅城。
不過此時整個淮南的兵力都被史從雲打光,楚州應該也沒多少守軍,即便後來增援了一批,也不足以改變大局。
而在壽州這邊,三月底,劉仁贍投降。
倒不是南唐國主真同意劉仁贍投降了,而是送信的一出城就被史從雲派出去的騎兵截獲,之後讓閭丘仲卿等從事官給他偽造了一封,准許劉仁贍投降的詔書,以極大好處收買送信計程車兵再給他送回去。
史從雲不知道劉仁贍是真被騙了,還是假裝被騙,總之兩天後就開城投降了。
劉仁贍投降,壽州城拿下,可是件不得了的事,連北岸官家也親自來到壽州城下,接受劉仁贍的投降,並且當場拜官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節度使!
搞得史從雲都有點酸,媽得老子什麼時候能拜個太尉、中書令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