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氣的,就來和劉寄奴、檀憑之手裡的槍招呼兩下,問問他們同不同意?
與武將相反的是,文臣一般就是個混圈子的差事。
當然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只要是戰事稍停,國境基本上定下來,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每天處理的各種事務主要還是圍繞著政事,也就是文臣主管的這些事務打轉。
於是乎,你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往往是,一個朝代只要過了開疆拓土的初級階段,局勢穩定下來,著手發展經濟的時候,武將的地位就會相應的降低。
而文臣的地位就會迅速升高。
這也並不是皇帝偏心眼,或者是卸磨殺驢之類的不好的事情,而只是一個客觀的現象。
畢竟,沒仗可打了,那麼,武將又靠什麼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建立功勳呢?
他就是有這個心,也沒有這樣的機會,至少,機會是大大減少了。
相反,一開始或許默默無聞的文臣,到了這個時候,其重要性就會凸顯出來。
吏戶禮兵刑工部,這個年代雖然還沒有那麼明顯的分工,但是也可以看出,朝廷上的這些大臣真的都是很忙的。
他們要處理的事務,基本上都是文臣方面的,除了兵部和戶部和軍事有比較強的聯絡,剩下的幾個部門那就是專門處理日常工作的。
人手多,事情雜,最關鍵的是,他們和時斷時續的戰爭不同,他們處理的事務是要天天見,年年不停歇的。
於是,可以看出,他們刷業績的機會就很多,並且,那些朝廷重臣,只要他們願意,皇帝又不排斥,他們幾乎是天天都要和皇帝見面的。
多少都會有幾分情面在,和皇帝的情分也就更緊密了,節節高升,不在話下。
所謂朝堂,往往也是個小社會,各個部門的官吏多到數不清,還幾乎要經常在朝堂上相見,在人人都是世家子弟的這個氛圍當中,你不是出自世家,你都不好意思一起混。
甚至說,沒有一顆極為強大的心臟你都忍不了,那種不合群的感覺幾乎是如影隨形,天天都伴隨著你,揮之不去。
不說別人,只要想一想桓氏一族的先輩,桓溫就知道了。
他明明是頂級世家出身,也是極有能力的,但就是因為他放棄了走文臣道路,轉頭去帶兵。
即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依然受到同僚的排擠,有些人是故意的,有些人只是因循著環境的發展而行事。
於是,為了儘快讓新的王朝步入正軌,在這第一波的文臣選擇上,王謐也還是選擇了穩妥的舊班底。
這些人彼此都熟悉,也屬於同一個圈子,即便也有互相看不順眼的時候,但是,整體上來說,還是在可接受範圍之內,鬧不起太大的風波。
至於以後,當然還是要選擇新的班底,逐漸把這些人淘汰掉的,但是,目前還不是時候。
這樣一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桓玄等人還有保留的必要,畢竟,他是真的能打勝仗的。
不管未來如何,在北伐還沒有一錘定音之前,桓玄之類的戰將是需要保護的。
在桓氏一族當中,也就只有桓伊是個異類,到時候,說不定可以做個文臣,進行一下身份的轉換。
當然了,要不要轉換還要看他自己的意願。
這是一個看起來雲淡風輕,其實很有主見的男子,王謐並不想勉強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而現在,經過了一番插科打諢,太后娘娘這一關算是終於渡過去了,簡直是讓人好生的捏了一把汗。
不容易啊!
說到底,還是琅琊大王佈置有方,一開始就預料到了桓玄的難對付,於是,用他感興趣的事物先把他吊住了。
雖然,這種辦法不一定是次次都好使,但是,這一次,確實是混過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