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馬道子還在,倒是可以肯定,這個皇位一時半刻的還不能被別人搶了去。
雖然這個人一向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總歸還是能做事的,也有野心。
可惜的是,就在這個尷尬的時刻,別說是道子這樣的人,就是其他的人,能力更差些的,都沒有能夠伸出援手的。
王貞英不過是一介女流,以往也根本就沒有朝堂經驗,驟然就把這個朝廷扔給了她,她是真的沒辦法。
而司馬德宗又是如此的幼小,別說是一年,就是十年,他也無法掌控朝廷。
於是,在這個時間空當當中,必定是有人要跳出來掌控時局,不是王謐也會是王恭。
既然王貞英自己的能力不足,她就要給自己想一個更好的脫身之策,她還能怎麼辦?
她也只能從自身計了,而這個時候,對王貞英最有利的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把大晉的朝廷交到一個能夠信任的人手中。
而很顯然,目前,王貞英選擇了王謐。
她的選擇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相比歷史上的劉裕,這個王稚遠當然是更讓人放心的存在了。劉裕是白身起家,原本以往在大晉境內,如果一切都按照以往的節奏發展的話,他也根本就沒有機會走到歷史的前臺來。
他是在亂世當中依靠著自己的一雙手,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
這樣的人,心狠吶!
同時,對大晉朝廷以至於司馬家那是有切齒的痛恨的,於是,當他走到高位上來,是絕對不會讓司馬家只是退位讓賢就足夠了的。
必須要斬草除根!
不這樣做,劉裕就寢食難安。
畢竟,他真的沒有太高階的出身,在這個輕視武人的社會,只要是司馬家的人還在,還有被朝廷承認的皇族嫡系,那麼他就要防備著司馬家的人反攻倒算。
然而,同樣的困擾,在王謐這裡就不會出現。
在晉末這些人的頭腦當中,雖然司馬家的人是皇族,但是,他們卻更看重自己的出身。
作為頂級世家的子弟,王謐其實並不把司馬家的那些人放在眼裡,和他們接觸,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並沒有多少的真情實感,而且,這些頂級的世家子弟吧,還是接受的那種傳統的教育,就比如王謐吧,他的底色還是個文人,文縐縐的,做事呢,也是講究合情合理。
講究一個正義性的,最重要的是,他討厭殺戮,不願意雙手沾血。
如果王貞英能夠帶著司馬德宗順利禪位,說不定,王謐願意一直供養著他們。
至少直到王貞英和司馬德宗故去,反正也並不怎麼費錢,甚至還能搏一個好名聲。
畢竟,雖然很多王朝的皇族,到了末年都很不人道,混亂非常,給百姓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這些人原本也沒有苟延殘喘的必要,比如劉裕在歷史上做的那些事吧,其實從當時人的角度來看,也並沒有那麼的殘忍。
只能感嘆一句,來世不生帝王家。本來,司馬家就得位不正,會有這樣的下場,也算是因果報應了。
而王謐這一類人物的想法,其實看看歷史上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就知道了。
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對突厥的征戰仍然沒有結束,後來,他得知前隋太后蕭氏還在突厥帳中受苦,於是,在攻破突厥大營的時候,特別命令一定要把蕭氏接回大唐。
做好善後工作,這件事,李世民是認真的,不是沽名釣譽。
在蕭氏帶著楊廣唯一的孫子楊正道返回長安城的時候,李世民不只是親自迎接,還在長安城的黃金裡坊為她挑選了一座宅院,供他們生活。
自隋末喪亂,雖然貴為皇族,但是蕭氏一直生活在跌宕之中,真的是沒過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可以想象,也許當時的蕭氏自己都沒想到,自己還有回到故土的一天,而且,不只是回來了,八竿子也打不著的表侄,還能供養她十幾年,讓她安度晚年。
這簡直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好事!
雖然蕭氏是一介女流,也許李世民可以不放在心上,但是楊正道呢?
他可是楊廣的親孫子,李世民難道就不擔心別有用心之人要反唐復隋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