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謝安還是很有面子的,畢竟,觀大晉朝廷這個整體的狀態來看,能做到謝安這樣的都是少數。
到處都是像王恭這樣嫉賢妒能的人,謝安已經算是個異類了,至少,他還可以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桓氏一族的人。
這就已經很難得了。
而桓衝,也自然是看在這一點上,才願意派兵參加襄陽大戰的,要知道,以往的荊州兵,面對當時的形勢,要麼就是根本不出兵,要麼,即便出兵了,也不會賣力作戰。
畢竟,荊州兵戰鬥力不行,經常丟盔棄甲,這樣的名聲在大晉境內也是響亮的很。
這次也一樣做,不過就是又走了老路而已,無所謂。
臉皮厚一點也就都過去了。
自從王謐主張和桓衝合作以來,老頭子也真是很靠得住了,不只是出錢,更是出了許多人。
荊州那可是大戶,有錢的很,為了買兵器,桓衝可是給了王謐不少的金錢上的援助。
這還不說,那些荊州來的熟練工匠,不管是製作傳統兵器的,還是製作新式火器的,應有盡有。
當真是大方的不行,那一段時間,看著從荊州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京口的人和物,琅琊王特別的欣慰。
而桓衝能這麼大方,當然也是因為王謐做事也是很體面的了。
本來呢,製作火器的方法還是保留在北府以內更穩妥,如果這個時代是大漢、大明那種大一統的朝代,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這些技術應該分發到各個部隊的所在地,由著他們自行鍛造。
這是時代的限制,畢竟,這個年代還沒有工業化生產,也更沒有大型的兵工廠。
於是,只能是依靠小作坊產業,這個時代,交通也不夠便捷,相互之間的運送相當的困難。
於是為了將分散在各地的全都武裝起來,至少在武器裝備上不要落後,那就必須把這些製作兵器的秘方都散出去。
這樣做當然是有風險的,畢竟,大晉境內的幾大勢力彼此之間還不太對付,沒有擰成一股繩。
他們,就比如譙郡桓氏,這樣有反叛前科,還是多次的隊伍,把這些技術交給他們,就真的讓人很不放心。
除了初出茅廬的王謐,基本上大晉朝廷上的老油條們是沒有人會做這樣的選擇的。
這也太危險了,誰能保證,他們製作了這些兵器之後,不會放在自己手中,反攻朝廷?
這也是個很現實的擔憂,並沒有什麼好指摘的。
但是呢,王謐就很放心大膽的將這些技術都交給了桓衝,因為這是壯大大晉軍隊必須要走的一步。
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絕對做不到所有的火器都在建康城製作,然後再分發到各支部隊當中,同時對技術和原材料都保密呢?
根本就做不到嘛。
而令人欣慰的是,桓老爺子這一次也算是投桃報李,沒有辜負王謐對他的信任。
這可是非常難得的信任,從別處都弄不到的。
王謐出技術,初期階段也奉送了許多火器支援荊州兵,那麼長時間以來,建康朝廷可從沒有那麼大方過。
正是因為雙方都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這才讓他們的合作能夠長久的推動下去。
而現在,徐羨之又帶來了一個絕好的訊息。
不只是工匠,就連荊州的才子們也要順流而上,分批趕往建康城。
這個桓老爺子。
他還真是令人驚喜。
老實說,在一開始這樣做的時候,王謐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是他認為,他手裡的籌碼夠多,就算桓衝有異心,也不能真的擊敗他。
而現在看來,桓衝的意識還是很清楚的,這就對了嘛,合作才能共贏,桓衝如此上道,也不枉費王謐對他的一番栽培了。
要知道,這些日子以來,自從襄陽一別,他和桓衝就沒有見過幾次面,面對面的交談也不多。
但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交流卻並沒有因為距離的阻隔而有所減弱,甚至是更加強了。
難道,王謐就不擔心回到荊州的桓衝會變卦嗎?
他當然怕了!
不怕就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