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末,只要你掌握了投胎密碼,你就完全可以躺平享受好生活。
在這樣以身份論高低,很多財富利益都可以世襲的年代,作為大世族的子弟,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獲得別人幾輩子也無法企及的財富,那幹什麼還要努力?
哪裡有動力?
根本就沒有目標。
在這樣一群慵懶無所謂的人群當中去尋找合適的文臣人選,確實是有點困難。
好在,還有劉穆之。
這位亂世當中的奇才,雖然四體不勤,但確實是有能力的。
而現在,投奔王謐顯然比歷史上他去投奔劉裕能夠更快的獲得現實的利益。
於是,可以看出,他在北府的工作也是很賣力的。
而王謐自然也會給他應有的回報。
讓事業從這個時代就開始,還是很划算的,畢竟歷史上的劉穆之,雖然為劉裕鞍前馬後照顧後勤,但是,卻不幸倒在了劉裕稱帝之前。
於是,作為劉裕最為重要的幕後智囊,劉穆之基本上就沒有享受到多少勝利果實。
相反,他的去世還給劉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想當年,劉裕都已經帶兵打下了長安,卻迫於種種原因只能放棄,這多重原因當中,自然有劉裕也染病的因素。
同樣的,劉穆之的突然逝世也是一大原因。
沒有了劉穆之,劉裕的輜重補給就不能保證,這樣一來,戰線拉的越長就越讓人擔心。
一方面,劉裕擔心後防空虛無人主持大局,只得放棄了已經奪取的戰果,返回建康穩定局勢。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體力漸衰,擔心再不稱帝,用盡全力打拼的事業就要拱手讓人。
劉裕所處的年代是不同的,在他的眼前,是大業未成就身先死的桓溫,還有謀反到了一半就病死的王敦。
老實說,從在大晉的根基來說,這兩個人的基礎都要比劉裕好得多。
他們都是正經的世家子弟出身,雖然手中握有強大的軍隊,但是,朝廷上的人天生就對他們有一種忌憚心理。
畢竟,從根本上來講,他們和朝堂上那些文臣還是同屬於一個陣營,就好像是現在的王謐一般。
而劉裕呢,雖然自稱是劉邦後人,但終究還是赤腳出身,朝廷上的那些貴公子們,沒有幾個人把他放在眼裡。
即便是他一時掌控的北府,這些人也並不服氣,只是對於他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維護自己家族在江左的利益。
世家聯盟達成的默契就是,我們誰都不要當皇帝,但是推舉上來的皇帝要維護我們的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劉裕願意去做皇帝,他們也沒有什麼不支援的必要。
而劉裕呢,作為一個草根出身的武將皇帝,做皇帝之前和做皇帝之後,立場肯定是有變化的。
按照他的出身,他天然應該是反感世家群體的,但是,世家的根基深厚,牢不可破,他要想坐穩這個位子也就必須和世家合作。
於是,為了當上皇帝,他可以搖身一變六位帝皇完,但是,在坐上皇位之後,劉裕卻沒有再大開殺戒,對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的大臣,也都委以重任,繼續使用。
這就是一種共同合作的關係,而這種關係能夠維繫下去,也要得益於兩百多年的南北分治的格局。
正是因為無法完成南北統一,不管是北邊的朝廷還是南邊的朝廷都相對孱弱些,誰都不能把另一邊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