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的貴族子弟,既不喜歡打獵,也不喜歡遊藝,最風行的休閒專案就是坐而論道。
既不用浪費體力,更不需要有多麼強健的體魄。
還人均五石散,愛好是這種玩意就更不要奢望他們尚武了,那怎麼可能呢,太費力了。
於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中,王謐能夠擺脫固有的印象,跨上戰馬,衝向戰場就已經算是完成了一次飛躍。
可以說,他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就讓北府兵們振奮起來,並且獲得好幾次大勝,就足以證明,他的實力了。
還有文臣這方面,也還是有所欠缺。
這個也同樣有時代的限制。
隋末社會崩亂,大隋朝廷崩潰之後,很多士子就失去了打工的場所,於是,這些被迫失業計程車子,只能自己尋找新的差事,畢竟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嗎?
於是,他們有的人投奔竇建德,有的呢,就來到了唐軍的麾下。
都說亂世出豪傑,這些主動投奔的人當中,自然是有不少的庸才,根本不頂用,但其中自然也有很多真正的能人。
而能不能吧這些能人挖掘出來,用到實處,那就要看主帥的眼光了。
就好像是李世民後來做了皇帝自誇的一樣,他認為,作為君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於馭人。
當然了,李世民的言下之意,一定是馭能人,而不是馭庸人。
於是,整個隋末就是一個能人輩出的年代,而那個時候,不只是純粹計程車人要四處投奔謀生,就連徐世績那種一方的霸主土豪,也往往不走尋常路。
他資助過瓦崗寨,又投奔了唐軍。
然而,作為一地頗有名望的豪族,其實,他只要能夠在亂世儲存自身就足矣,完全沒有必要去趟這一灘渾水。
但是,混亂的年代往往激發了人們的鬥爭好勝心理,於是,這些有些家底的豪族也紛紛在各大軍中效力,這又是一股相當有實力的勢力。
於是乎,可以看出,隋末的時候,整個中土大地上的人才儲備還是非常豐厚的。
轉眼間,讓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到晉朝末年。
看看琅琊王手裡有幾張牌。
沒辦法,真的沒有幾張。
這個年代,人們的社會生活雖然極其豐富多彩,社會上面的規訓教條也比較少,人人都追求自由,形成了一種風氣。
但是,作為歷朝歷代極少數的,特別推崇道家各種無為學說的時代,晉末的人還有一大特點嚴重的阻礙了琅琊王收集人才。
那就是沒有進取心,一心務虛。
其實,在古代,很多王朝都不是特別的推崇道家學說的一個根源,就是因為道家的那一套學說,對於他們建立朝廷,並且駕馭一個時代的有識之士沒有好處。
只有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祿,那些有才學,有能力的人才更容易進入朝廷的視野。
尤其是在還沒有科舉制度的晉朝末年,所謂人才,很多也都是要先有良好的出身,才能進入大臣的後備隊。
那些從天而降的草莽英雄,亦或者是名山隱士,真的很不容易被朝廷發現。
然而,晉末的這些名門望族的子弟,往往還對積極進取成就事業,改變自身處境這樣人類生存最基礎的需求並不熱衷。
究其根本,當然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必要。
你看,要錢有錢,要身份有身份,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完全是會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