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學派的傑出代表有一大批。
管仲,商鞅,韓非,申不害,李斯....所有的這些歷史中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曾為這個偉大的學派添磚加瓦。
法家導師的治國理念,總結起來只有4個字——富國強兵。
用盡全力,不擇手段的富國強兵!
法家思想的繼承者們透過管理國家總結出幾條規律,傳承千年後已經被東大陸的所有國家廣泛應用。
1,對於管理民眾,一套成熟可靠的律法...要比“仁慈”,“禮儀”,“寬容”,“博愛“等字眼可靠的多。
所有人無條件服從律法!
律法之下,士農工商,人人平等。
遇事不決,從嚴處置。
用屠刀與大刑震懾所有人,讓尋常草民一提起法律,如同看到屍山血海,雙腿就會下意識的顫抖。
如此,換來社稷安穩。
2,預設為“人性本惡”,視“儒家禮制”為糟粕。
在春秋時代,東陸諸國是堂堂正正的禮儀之邦。那會兒的東陸貴族可不是現如今這群暴發戶,他們的富有並不單純體現在手裡的刀幣,而是人人皆有“貴族精神”。
其傑出代表“宋襄公”,被記錄在法家另一本卷宗《韓非子》中。
bc638年,宋國與楚國交戰,宋國在河流“泓水”邊列好陣型,楚國軍隊需要度過泓水前來交戰。
謀士對宋襄公說,楚軍人數比我們多,裝備比我們精良,我們應該趁他們渡河的時候馬上發起攻擊,讓他們首位不能相連。
如此,楚軍必敗。
然而宋襄公卻說:“不行,這並不符合‘戰爭規則’!”
“君子說,不能攻擊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鬚髮皆白的老人,敵人處於險境,不可趁人之危,敵人陷於困境,不可落井下石,敵人沒有做好準備,不可冒然突襲。”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現在楚軍正在過河,我軍如果這個時候發動進攻,不合仁義!”
“要等楚軍全部渡過河流,排好陣列,我軍才可進攻。”
結果,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軍毫不例外遭到一場碾壓。
宋襄公兵敗受傷,隔年因舊疾復發而亡。
這場被稱為“泓水之戰”的經典案例被儒家導師們大肆稱讚。每當儒生們感嘆“人心不古”的時候,宋襄公往往是出現在他們大腦中的第一個名字。
這個名字在儒生們的眼中堪稱完美的貴族,容不得絲毫玷汙。
法家弟子是第一個向“禮法”宣戰的人,韓非子認為被儒家導師所稱讚的宋襄公具有的是“蠢豬一樣的正義”。
類似的蠢事在春秋時期比比皆是。
《左轉·昭公21年》中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韓國華豹之戰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兩軍陣前,公子城與華豹一人一弓,出陣決鬥。
華豹彎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偏離目標。
華豹動作敏捷,再次搭上弓箭。然而就在此時,公子城卻不屑的大喊道:“不更射為鄙!”
意思是說決鬥的兩人應該1人射1箭,你射完我,就該輪到我射你了。
你不守規則,太卑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