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0歲的他獲格萊美終生成就獎,2012年,***親自頒發自由者勳章,2016年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
這一年,最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村上春樹。
但是不好意思,村上春樹也是鮑勃迪倫的粉絲。
在《海邊的卡夫卡》、《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很多村上春樹的作品裡,他都拼命地誇鮑勃迪倫。
此外,喬布斯也是。
在蘋果的釋出會上,喬布斯用鮑勃迪倫的歌曲作為釋出會的音樂,用鮑勃迪倫的名字展示蘋果產品的搜尋功能。
就是這麼一個人,有人說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就是這首《答案在風中飄》,雖然實際上好像諾貝爾文學獎沒有指定他是哪一部作品獲獎的,但是也足以說明這首歌的偉大。
(不過好像鮑勃迪倫不咋喜歡這首歌,他最喜歡的應該是《像一顆滾石》)
當然,方澈並不是想拿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就憑這一首歌,也拿不了,他只是覺得這首歌的第一句和《荒島餘生》很契合。
沒錯,只有第一句。
電影裡,歌聲還在繼續。
&nany &nust a w before seeps in the sand(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nany&nes&nust t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
“the answer,&ny friend, is blo in the wind(我的朋友啊,答案在風中飄)”
……
這首歌沒有什麼明確的表達,整首歌好像都是在發問。
實際上,這首歌裡問了9個關於社會和人生的問題,但是都沒有給出答案。
還記得那位喜歡看《詭秘之主》的歷史學老師史密斯嗎?
就是在詭秘之主更新了魔女那一張之後發文說這本書不輸給哈利波特的大學老師。
此時,他就坐在電影院裡。
之前的電影,讓他動容,動容於電影中所傳遞的生命的堅韌,但是現在這首歌,是真的震撼住了他。
“這是,詩歌吧?”
&nany&nes&nust &nan look up(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才能望見天空)”
&nany &nust &nan have(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before e cry(才能聽見身後人的哭泣)”
聽聽這歌詞,充滿了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悲憫和憂患。
“這歌的格局,比電影大多了!”史密斯瞪大了眼睛。
他呆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整首歌放完,放映員來催促他抓緊離場的時候,他才清醒過來。
“這位作者對世界的洞察到底已經深刻到了什麼地步?”史密斯一邊往外走,一邊沉思著。
驀然,他想通了。
“能把荒島題材拍成這樣的,對世界的洞察肯定不差啊。”
此時此刻,在世界各地的電影院裡,都有《荒島餘生》的觀眾湧出來。
他們好像都很欣喜。
大概是這部電影,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很快,大概是一個小時不到,網路上關於這部備受矚目的“島系列作品之二”的討論開始多了起來。
荒島餘生比無人生還的首映觀眾多,此時的熱度當然也更大。
不少人就等著爛西紅柿和社交網路上的評價呢。
爛西紅柿網站上,這部作品的得分居然是9.6!
比無人生還還高?
路人們開始仔細打量這些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