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第 168 章
◎興建四大倉,書院籌建中◎
回來之後, 秦雋沒有管那些惴惴不安的紈絝們,而是先開始處理興建四大倉的事。
考慮到鐘睦負責的事情比較多,而彭城那邊本身穩定下來, 紡織廠的事務又有羅敘和裴羽仙等姑娘們盯著,所以衛琅現在其實並不算很忙。
這次也是他把幾個紈絝送來開陽的,人恰好就在府上。
於是秦雋便決定把這事交給衛琅, 謝莘和魯家的魯愷協助。
簡單做好規劃之後, 他就讓人把三人請到了會議室,想了想, 又把何勤、王氏兄弟叫來旁聽,以及從跟著運糧隊從青州來開陽的孔家小郎,也一併跟著喊過來。
雖然他們都是出了名的才子、名士,但是於官場上辦實事與讀書不同,他們都還算是新瓜蛋子,過來旁聽,一來是跟著學一學, 二來是瞭解一下情況,若是衛琅幾人忙不過來, 他們自己工作完成了,有餘力也可以跟著打個下手。
州牧府這會議室是秦雋拆了一個花廳改造的, 很大, 人都到齊了也才坐了一排。
秦雋見人到齊了,便直接開口道, “今天主要是說一下四大倉的事情。”
“四大倉?這是什麼?”
衛琅人剛來開陽,有沒有去何氏, 所以聽到秦雋的話一頭霧水。
而其餘去了何氏的人也是神色迷茫, 他們只知道常平倉, 可是其餘的三大倉是什麼啊?
秦雋:“別急,我正要說。”
歷來民間糧食大部分都是由朝廷收購再拋售,只有小部分糧鋪由私人經營,糧價由官府調控,可以保持價格穩定與合理,朝廷在各地設立的常平倉便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可徐州卻是反過來了。
徐州商貿繁榮,世家格外富庶,而官府早年興建行宮沒什麼餘錢,近年又要供給曹津養兵,沒有什麼餘錢,而常平倉需要資金運作經營才能長期運轉。
官府沒錢收購,故而民間産出的糧食大部分都被世家收購去了,這就導致城中的糧鋪有七成都跟這些世族相關聯,徐州官方的常平倉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自然就沒有什麼話語權。
而徐州世族實際上頂替了官府的角色,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接過了調控糧價的權利。
若徐州官府也不是不想改變現狀,但就是無能為力。
若說寄希望於朝廷……早十年的時候,前朝就管不住各州內政了,何況徐州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津養兵,曹津哪裡會把這事求助朝廷?
曹津本人也心知這樣下去不行,但是沒辦法,他總不可能不養兵,反正徐州世族也沒有在糧價上搞過事情,他就先擱置不管了。
想著以後勢力強了、有錢了再管,這一拖就到了現在,這爛攤子到了秦雋的頭上。
不可否認,在官府沒錢收購糧食的時候,徐州世族大批購入糧食的行為大大解決了百姓的困擾,讓他們不至於虧本或者為難。
但是現在秦雋掌權,他有錢,也勢必不可能讓這權利繼續留在徐州世族手上,重建常平倉乃是勢在必行。
“常平倉自不必我多說,而關鍵點是除卻常平倉,我打算再增設三座糧倉。”
“其一為轉運倉。”
秦雋緩緩耐心解釋,“涼州太遠暫且不提,如今我麾下北方有幽州、青州、徐州三州之地,另多一渤海郡,這幾州毗鄰,但是跨度依然大,各州之間運糧十分不便,路上消耗的人力物力多,風險也大,故而我準備在陽信、即丘兩地設糧倉儲存部分米糧,便於糧食調動。”
“而常平倉和轉運倉並不時常啟用,故而只儲存部分糧食足矣,因此還需要設一正倉儲存大部分米糧,包括購入的米糧、收來的稅糧等都存入其中,同時正倉也要承擔大部分支出,供應官員祿米、官兵軍餉等,一應收入支出都要嚴格記錄,定期核實。”
“最後,還要設定一義倉存糧已被不時之需,此倉中米糧皆要用於賑災救濟,所有支出都要稽核批準,這是為百姓兜底的救命糧。”
秦雋解釋的很簡略,但是在場的都不是笨蛋,糧食乃國本,即便是從前沒想過入仕,也不會對此一無所知,所以秦雋一說他們就都明白了。
衛琅邊聽邊思考,他祖父衛嚴是前朝司農,雖說不是直接管糧的,但農事也是與糧食脫不了幹系的,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對此也還算了解。
“主公的意思是,將現有糧倉的功能細分。”
本朝的糧倉也很多,只是除了常平倉,秦雋提到的其他功能都是雜糅在一起的。
如今秦雋的意思相當於是將它們細分了為不同功能的糧倉,聽起來似乎複雜麻煩了一點,但是在糧食的管理上會更加便利,官府對於糧食的管控也會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