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動力定位轉換器。
這就是總部將“空間轉換”運用到實踐的方法。
在組織大量科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攻堅後,專項組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對超動力定位轉換器進行“空間轉換”。
沒錯,是“對”,而不是“臺”。
目前,“空間轉換”的前提是,假設要將A點的物體和B點的物體轉換位置,那麼需要先在這兩個點上建造一對超動力定位轉換器。
啟動超動力定位轉換器後,AB兩點的物體便可以轉換位置了。
實驗成功後,總部將這項技術正式命名為“相位轉移”。
相位轉移很炫酷。
但潘楚楚說,即便是已經開啟了實踐的大門,目前相位轉移的限制仍然不少。
首先是,無法轉換活體。
沒錯,在專項組的多次實驗中,所以轉換的活體全部死亡,更不用說活人了,現在只能轉移物質。
其次是能耗。
在所有相位轉移的測試中,用常規能源給超動力定位轉換器供能,其能耗之大,超乎總部的預期和想象。
這卻是因為超動力定位轉換器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它的結構和運轉方式,註定了這個裝置的能量轉化效率很低,所以能耗極大。
就像天然氣發電一樣,大量的天然氣都會在管道運輸的過程中白白損耗掉。
而能源不足,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相位轉移的距離極為有限。
潘楚楚說,目前總部研發的所有超動力定位轉換器,進行相位轉移的最遠距離是……0.85米。
這個距離,讓徐來嘴角一抽,沉默了很長時間。
相位轉移一次,如果用電能供能,最少都需要幾十萬度電能。
而轉移的距離……
0.85米。
花幾十萬度電,還沒徐來一步跨的遠。
這……
算了,反正總是搞出來了,聊勝於無吧。
至於這項技術的最後一個限制,在徐來看來則是容易接受的多。
那便是一對超動力定位轉換器之間,是跟藍芽一樣,兩臺裝置彼此之間呈互相配對狀態。
轉換器A和轉換器B配對後,只能AB之間互相轉換,無法向未配對的定位轉換器轉換。
但與藍芽不同的是,成對的超動力定位轉換器之間不存在什麼“解除配對”,或是跟其他的定位轉換器“重新配對”。
倘若想轉換到其他的地方,只能在轉換點和被轉換點重新建造一對新的超動力定位轉換器。
這個限制並不是不可接受,不然那就不叫“相位轉移”了,而是“相位瞬移”。
不過三個限制綜合之下,“相位轉移”技術運用的桎梏可以想象。
不能說沒用吧。
但是,也不能說有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