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向著鄭州市開去,但是他們的目的地就不是這裡,夏明軒早就和父親的那些老同事們約好了幾個位置,這些都是河南省偏僻的農村。
對於文化站來說,這些地方都難以走訪,但是對於文物販子卻是風水寶地。
要是在這種地方文物發掘的機會就越大,只不過治安問題也更加的危險。
許一飛已經好久沒有做過老式綠皮火車了,他第一次感覺到時代真的變化太巨大了。火車的速度只有幾十幾公里,到了地段比較好的地方也只是一百多點,這已經是當年火車最高的速度。
而以後中國大江南北動輒二三百公里以上的動車和高鐵比比皆是,現在做這種綠皮車,實在是有些不適應。
座位也硬的可以,硌的屁股疼,車上人滿為患,任何人都擠在一起,最要命的是廁所裡面都是人。
幸虧他們兩個都是大老爺們,真不敢想象,女性在當年是如何熬過這段旅程了。
即便是這是如此擁擠的火車上,列車員竟然還堅持著推著販賣車來回溜達,販賣一些零食。那速度簡直可以用1厘米1厘米推進來形容。
而列車員的臉上淡定自若,半點煩躁的情緒也沒有。可以見得當年的中國人,對於如此擁擠不堪在乘車環境都已經習以為常。
夏明軒看到許一飛一臉的苦悶錶情,不由得笑著說道:“小老弟看來不怎麼出遠門吧,多出去走走看看才能夠開拓眼界,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許一飛心裡面特別的不以為然,心裡面想到自己前世經常出差,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不知去過多少次,只不過交通工具都是坐飛機而已。
可現在他知道坐飛機都是少數人的特權,在這個時代,除非有單位的介紹信,或者一定身份的人才能夠坐上飛機,旁人根本就不可能有這個想法。
幸虧河南離這裡只有一千公里左右,只要一天就可以能熬到頭,他們兩個在火車上苦中作樂,聊一些文物方面的心得,還有這是做生意的時候兩個人如何一唱一和。
等終於到達車站的時候,兩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可已經疲憊不堪。眼圈都是黑的,鬍子茬都冒出來。
他們在車上1秒鐘都不敢閤眼。在當年火車上可不是什麼安全的地方,經常有車匪路霸出現,尤其當時都是用的現款結賬,厚厚一疊人民幣就用報紙包裹好貼身放在兩個人的懷裡。
所以精神一路上都高度緊張,到了地方之後這才鬆了一口氣。
這裡是河南省一處不起眼的小鎮,只是一箇中轉站,還要坐上拖拉機,甚至牛車才能夠到達目的地。
在這個過程之中,很多道路都是自然形成的小路,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做到所有的村都通道公路。
二人在小鎮上找了一個飯店,飽餐了一頓,這才恢復了一點元氣。本來按照以往的習慣在出發之前都會找一個旅館,開鐘點房休息幾個小時來緩解一下疲勞。
可是在80年代住旅館都是需要單位的介紹信,只有極少數才能夠糊弄過去。他們兩個人一個是學生另一個無業遊民,哪有什麼介紹信。
在鎮子上找了三家才好說歹說住下了。利用這半天時間,他們在爭吵在雜貨店買了針線,把那些人民幣貼身縫製在自己衣服的暗格中。
這都是以防萬一所做的準備,其他的只帶了幾百塊錢在應付局面。
他們要去的村莊是真正的窮鄉僻壤,在那裡如果出了事情報警,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恐怕各派出所所管轄的地面。就是騎上當時最先進的三輪摩托也要幾個小時之後才能趕到。
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他們倆個做好一切準備之後,把準備好的破舊衣服給換上,避免在農村顯得太過扎眼。
前往那個村莊是需要坐本地郊區汽車,然後就要看運氣,在路上看看有沒有過往的拖拉機牛車之類的。
兩個人折騰了一路,用了一天時間終於到了一處小村莊。此時又累又餓,只想找個地方先休息一下。可是這種山村不要說旅館,就是借宿的地方都沒有。
幸虧夏明軒早有準備,他父親的一個老同事在這附近當文化站站長,和這個村莊的村支書是好友。
二人先是來到村支書家中,以晚輩的名義來看望,順便將自己名義上帶給姑姑的幹海鮮,拿出了兩包當成見面禮。
別看是村支書的家,可是依舊是破敗不堪,家裡還是草房,只不過比起其他村民稍微修繕的比較好一些罷了。
村支書倒是比較熱情,聽說他們是代表文化站下鄉收購,立刻表示支援,讓後把村裡面的情況簡單介紹了一下。
這裡地處偏僻農村,但是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村子人口卻是不少,足有四百多戶人家,接近兩千人,算是一處人口密集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