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蟒也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但它也能夠下海,所以說,這裡很可能是陸地和海洋的交界,所以岸邊出現禽龍也能理解了。”
“有沒有可能這根本不是禽龍?”
“不太可能,你們看,這些體型小點的禽龍化石好像是種二足動物,它們筆直站立的步態,尾巴拖曳在地面上,充當三腳架的第三支點,但這些體型巨大的,卻是四足著地,這肯定是禽龍,因為隨者禽龍的年齡增長,以及體重的增加,它們將更常採取四足步態。
幼年禽龍的手臂較成年體的短,約是後肢長度的60%,成年個體的前肢長度則為後肢的70%,根據禽龍類的足跡化石,以及禽龍的手部、手臂結構,可推論禽龍採取四足步態時,中間三根蹄狀手指可支撐重量。
禽龍的後腳掌相當長,上有三根腳趾,它們會採取趾行動物的方式,使用手指與趾爪來行走,所以禽龍以二足奔跑的最高速度估計為每小時24公里。
但它們無法使用四足步態快速的奔跑,這裡的恐龍化石,跟比利時伯尼薩特的禽龍骨架化石差不多,所以肯定是禽龍。”
禽龍是很好辨認的,畢竟從1878年以後,禽龍的骨骼化石在世界各大洲不斷被發現,完整的骨架化石,成了科學家再現禽龍的依據。
“如果著了真的發生過地震、塌方或者火山爆發就好了,這樣,這裡的恐龍化石,而看十分豐富。”曹美麗一臉希冀的道。
不管在哪個國家,考古學都是冷門,都不太受到重視,如果是國內,學到了一些鑑定知識,還能做個專家,鑑定個瓷器,或者乾脆自己淘寶。
而在美國,學習考古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考古學只是科學小小的分支之一,科學只是學術的分支之一,學術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考古學研究只是生活微不足道的部分,當別人掙一天相當於你掙一個月,掙一年勝過你一輩子的時候,你恐怕沒有什麼太多的選擇了。
所以,在美國學考古的人不多,當然,這這只是相對來說,如果說開設考古學專業的學校,美國還是很多的,甚至只要是有點名氣的學校,都有這個專業,但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完成學業之後做考古的不多。
而韓孔雀身邊的這一群人,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這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也受不住寂寞,早就轉行了。
能夠遇到一位大老闆請他們來做考古發掘,是他們的機會,所以曹美麗才會希望這裡曾經發生過天災,只有這樣,這裡才會保留下更多的恐龍化石。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約1.6億年,假如它們死後,骨骼都能儲存為化石的話,那麼今天地球將被厚厚的一層恐龍骨所覆蓋。
然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它們之中只有極少數的恐龍,才能把遺骨留存到今天。
恐龍死後,它們的屍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暴露於荒野之中,腐爛分解,或被動物吃掉,最後化為烏有。
少部分屍體會被流水搬運到河湖之中沉積下來,在搬運過程中,屍體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最後所形成的化石自然也就成了殘片,所以完整的恐龍化石,是十分少見的。
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恐龍的屍骸才能在原地迅速被沉積物掩埋,這時,一副完整的骨架化石才會被儲存下來。
這種情況往往與某種突發性事件有關,如地震、洪水、岩石崩塌,陷進鬆軟沉積物中或失足掉進了洞穴之中。
比利時伯尼薩特的禽龍骨架化石,就是突發性事件中迅速掩埋而儲存下來的。
恐龍的遺體被沉積物掩埋後,肌肉、內臟、面板和角質部分會慢慢腐爛分解,剩下的骨頭逐漸被地下水中的礦物質所代替、石化,成為今天的化石。
這裡顯然就是遇到了突發狀況,所以很多恐龍在一瞬間被掩埋,才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現在發現了化石,接下來就是用各種工具按部就班地清理、發掘,並及時粘接加固,最後將化石完全暴露出來。
對於完整且塊度較小的化石,他們就先用薄而韌的溼紙將化石一層層包起來,然後用石膏及繃帶一層層包好加固。
對於脆弱而塊度大的化石,他們就在化石周圍鑿一深溝,並將溝內的碎石、沙土清除掉,然後用石膏等材料將化石上面和四周包好,待石膏完全凝固乾燥後,就著手清理化石下面的圍巖,掏空使其逐漸脫離岩石。
在合適時候,將其翻轉過來,稍加清理,再用石膏等材料將其全部包起來,採取安全的措施,準備運回研究所或者是博物館。
韓孔雀這裡還沒有博物館,就只能先建立一些簡易房來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