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物,有時候不止是他們的身體,甚至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
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比如恐龍,能夠形成化石的部分,就是身體中,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夠變成化石。
而龜類,整個外殼都是堅硬的,所以相比蛇類、恐龍,它們更加容易變成化石儲存下來。
所以曹美麗不是盲目的高興,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推斷,比如2004年至2007年間,考古學家在挖掘哥倫比亞東北部一座露天煤礦(此處也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化石遺址時,在相鄰的兩個地方找到了泰坦蟒和crocodilyform鱷的化石。
這兩種爬行動物都分佈於距今6000萬年前的南美洲,該化石遺址是讓人們對當前生態系統的開端,有了初步瞭解的發現之一。
發現泰坦蟒和crocodilyform鱷比鄰而居的證據說明,如今蛇與鱷後代的交鋒行為,也進一步體現了這兩種爬行動物之間的天敵關係。
例如,亞馬遜流域的現代水蟒(包括當前世界最大蛇類頭銜保持者綠巨蟒常常以鱷魚家族的現存成員為食,如凱門鱷。
在蠻荒的遠古時代,動物的體型都異常巨大,因為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如果沒有堅硬的外殼,鋒利的牙齒和利爪,以及巨大無比的體型,很難在那個殘酷的生存環境中擁有立足之地,因此也就誕生了相當一批異常兇猛強悍的史前巨獸。
目前,綠水蚺是世界上最重的蛇類,但體重也不過250公斤。
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其體形大小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遠古巨蛇體形如此之大說明,南美洲赤道地區在5500萬年前可能比現在更熱。
具推測,6000萬年前,南美洲赤道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可能達到約32.8攝氏度,而如果北面中部也有泰坦巨蟒生存,只能說明,曾經的北美,也有可能達到三十多攝氏度的溫度。
其實這一點從其他地方也有所證明,比如中國的北部東三省地區,在遠古恐龍存在的時代,那裡溫度就很高,最起碼比現在高很多,有可能存在雨林、沼澤等熱帶景觀。
所以在美國北部,發現只能生活在溫度較高地區的泰坦巨蟒,也不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它們生活的年代是什麼時期,這才是急需考證的。
韓孔雀站在一邊,看著那些學生分成三波,一夥人發掘泰坦巨蟒,另外一夥人,則在旁邊急需開坑。
而剩下的更多學生,則去圍攻不遠處的那座小土山。
“真的沒有腦袋,實在是太可惜了。”
“蛇類的腦袋骨骼太過脆弱,不可能形成化石。”
“趕緊丈量一下,看看超過二十米了沒有。”
“不到二十米,只有十八點七米。”
“這也不錯了,已經比其他地方發現的最大蟒蛇還要大了。”
“美麗,你去幹什麼?”
“我去看看那邊有什麼,你們仔細清理一下這裡,順便問一下韓老闆,這條巨蟒怎麼處理。”曹美麗從坑了爬出來,直接進入了另外一個坑。
“這麼大的化石,不容易移動,就先放在這裡吧!我打算直接在這裡建立博物館,專門保護這些化石。”韓孔雀笑著道。
“太好了,這樣就能夠最大程度的儲存化石的完整。”
“你們快過來看,這是什麼東西?我怎麼看著像是蠍子?”就在此時,曹美麗大喊了起來。
剛才參與發掘泰坦巨蟒的同學,算是他們一批學生當中學習最好的,知識最淵博的,所以曹美麗需要支援。
“不太可能吧?古代的巨型蠍子幾億年之前就滅絕了,這個低層應該不會超過八千萬年,怎麼可能出現巨型蠍子?”那個教授總算還有點用。
韓孔雀好奇的湊了過去,他感知到那邊的化石有點奇特,可怎麼也沒有感覺到那時一隻巨大的蠍子。
“錯不了,這是海蠍子。”就在此時,另外一名同學開口道。
“誰能夠真的證明,海蠍子在三億九千萬年前滅絕了?只不過是後來沒有發現,所以才判斷滅絕了,現在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就說明,到這隻為止,海蠍子還沒有滅絕,如果這隻海蠍子真的生活在八千萬年前,那麼我們這次發現就大了。”
“真是海蠍子?”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同學驚訝的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