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隧道門三個字正對著這條隧道的中心部位。”
小石碑的發現,增添了發掘人員的工作勁頭,探溝進度加快。
為了使發掘後出土的地宮文物能搶在一個不冷不熱,氣候又比較溼潤的季節完成整理、修復、保護等工作,發掘委員會決定增加機械化作業,從外面調來了一臺捲揚機,又用了幾個小礦車,安上小鐵軌,這樣出土的進度就快多了。
正當發掘人員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勁頭十足地挖掘時,一道難題又擺在他們面前:從隧道門一直探尋的磚隧道中斷了。
按理說順著磚隧道應能找到入口,但隧道為什麼到此中斷了呢?
要想解開這個疑團,還必須向裡探尋。
於是工作隊決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開一條探溝。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向西開的第三條探溝開挖不久便發現兩道東西走向的石牆,兩牆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條砌成,由1層至17層向西斜下,全長40米,這便是較磚隧道更高一檔次的“石隧道”。
不久,在“隧道門”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個用城磚起券的大門。
發掘人員沒有將此門拆通,而是在韓孔雀的指點之下,另外開了一條直線通道,從這裡向裡掘進一丈的距離,就是通入地下玄宮的第二條隧道,也是最後一條隧道――“石隧道”。
此處至玄宮前面金剛牆前皮的準確距離已經不遠,此時整個開估隊伍已經很累了,如果按部就班,今天就什麼也發現不了。
第二天,民工們主動做了個木套,把這塊關鍵時刻給他們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護起來。
這塊石碑上面清楚地寫著石碑距金剛牆的距離,金剛牆是地宮的防護牆,牆後便是地下玄宮,可以說找到了金剛牆,就是找到了地宮。
如果小石碑記載準確,說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剛牆了。
針對前段的發掘情況,決定加深探溝。
又一個小時過去,一名民工一鎬刨下去,傳出鈍器的撞擊聲。
他用鎬頭輕輕刨開積土,一塊石頭露出來了。
此石長一尺許,寬約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這塊小石碑應該就是開啟陵墓地下玄宮的鑰匙,有了它,也就等於找到了地宮的座標。
找到了石隧道,說明地宮不遠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盡頭,出現了一道橫貫南北由明磚砌起的大牆。
牆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牆基由4層石條鋪就。
石基上方用56層城磚和灰漿砌成,頂端有黃色琉璃瓦簷,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記載的“金剛牆”,確像是一個魁梧剽悍的金剛大力士把守著地下玄宮的大門。
透過工作隊員的仔細觀察,發現金剛牆的中央是一個圭形的磚砌門券,上窄下寬,由於陵道填土多年的側壓力,它向裡凹進去約兩厘米多。
圭形門券上的砌磚沒有用灰漿,是幹壘起的,這為發掘人員拆牆提供了便利。
至此工作人員都鬆了一大口氣,因為進入地宮已為時不遠了。
可以斷定,進入圭形門券,裡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宮了。
金剛牆的發現及簡報的介紹,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轟動,大批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學者及政界要人紛紛趕到龍亭,想要一睹金剛牆的雄姿。
敏感的新聞界立即做出反應,記者們手持採訪本、照相機也隨之擁來。
“從現在就開始宣傳,為之過早了點吧?”王教授有點不安,畢竟這座陵墓他不知道是誰的,而且他也不確定,下面就是一座皇陵。
“不早,這樣的一座古墓,正好需要大批學者前來驗證,要不然只靠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證明這是誰的墓葬?”韓孔雀笑著道。
韓孔雀一點也不擔心下面是空墓,所以他才沒有阻止張書記向外界通報了他們的發現。
地下玄宮的破謎之時就在眼前,發掘人員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他們這些天的辛苦,總算有了結果。
而此時他們也很緊張,緊張的是地宮深幽莫測,記載和傳說中的林林總總實在恐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