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個皇陵,地宮入口究竟在哪裡誰也不知道,韓孔雀畢竟是頭一次發掘皇陵,心中無底,寶城寶頂應是地宮的中心,工作隊在這裡勘探並沒有錯。
“挖探溝”先前他們都用過,這是田野考古採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在不明情況、無法判斷時,用探溝法試探著找,這樣不易損壞文物。
在田野考古發掘中,對古城鎮、古村落、地下大面積的古文化層,才能用探溝法。
而發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是很少用探溝法的,因為墓葬大都是一個“點”,用不著挖探溝。
為什麼在這裡要用探溝法呢?這是因為韓孔雀發掘皇陵是頭一回,他要小心,而之前則是因為這裡已經有被挖掘出來的探溝,這也不是那些盜墓賊不專業,而是因為這裡的地下地形複雜。
而在這裡,除了是因為小心之外,還因為韓孔雀發現,這地下的陵墓是如此龐大。
由於墓室密封的很好,一時半會,韓孔雀也感知不出地宮的大門在什麼位置,於是為慎重起見就使用了探溝法。
按照工作隊用繩子做出的標誌,民工們一鍬鍬地剷出黃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裝入筐中運往遠處。
考古發掘不像築堤、種田,每一鍬土都要過目,說不定就在這土裡能發現什麼。
韓孔雀知道,明代的這種黃陵,如果有寶城,那麼原地上肯定不會只有寶城,肯定還有明樓、稜恩殿、稜恩門、左右廊廡、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而檢視了一圈,在這裡,韓孔雀也只發現了寶城和明樓。
轉了一圈,韓孔雀看到此時那些工作人員在王教授的指揮下,像掃雷般一塊地皮一塊地皮地搜尋、探測。
然而半個小時的勘察仍無所獲,他們沒有找到地宮入口的珠絲馬跡。
“這座寶城儲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容易些,所以我們的工作很麻煩。”也許是感覺到了韓孔雀的目光,王教授道。
韓孔雀點頭,這裡這座地宮雖然是一座寶城,不是陵墓,但也不能隨便毀壞,所以挖掘探溝也不能太隨意。
“你看,這座寶城好像被破壞過。”就在這個時候,王教授開口道。
“嗯。”這種情況韓孔雀早就發現了:“不是簡單的破壞,好像被大火燒過,而且不是燒過一次。”
翻弄著挖掘探溝弄出來的泥土,韓孔雀直接說出自己的推斷。
“這樣的情況應該算是正常,歷史記載的,這座銀安殿被破壞過幾次,所以這銀安殿地下留下了破壞的痕跡也不足為奇。”王教授道。
“王教授,這邊。”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工作人員大聲喊道。
韓孔雀看了過去,露出一個笑容,他當然知道那邊有個洞口。
那邊是寶城的一面城牆,就在這面城牆下面,發現了一個黑洞,而這個黑洞就是通往地下玄宮的道路。
而韓孔雀提醒他們,也不過是動了幾塊磚頭,就讓那些人發現了。
當然,整個過程都充滿了驚喜,工作隊來到這裡後,也從寶城前開始勘察,幾天的勞苦奔波,隊員們個個脖子發木,腰痠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報他們的仍是一無所獲。
到了現在,他們的興奮勁頭也差不多消耗光了,所以韓孔雀想要給他們一點刺激。
所以剛才,當一名隊員們轉悠到寶城一角時,那名隊員突然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
由於沒梯子,隊員們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經觀察,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跡。
“這是地宮入口!”隊員們歡呼雀躍,把長期以來的困惑拋在了一邊。
兩小時後,寶城內側砌的石條暴露出來,在一塊石條前,有個民工忽然驚異地大喊一聲:“石條上有字!”
大家循聲而至,圍住石條,只見石條上露出了雕刻粗淺的字跡:“隧道門”。
“又是這玩意,是不是明代的古墓都喜歡這樣做標記。”王教授驚訝的看著那個石條道。
“這裡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韓孔雀笑著確定道。
果然未出他們所料,幾個小時之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兩牆之間距離8米,如同一個弧形的衚衕由南向北彎曲伸張。
“這樣的規格,絕對是明代皇陵的建築規格,而且是標準規格。”王教授很快就下了結論。
“這由磚牆構成的通道,跟史書記載的明代皇陵建造方式相同,這應該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磚隧道。”韓孔雀也開口道。
“如果沒錯,當年皇帝的棺槨就是從這裡入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