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玄幻魔法 > 都市藏真 >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宋城考古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宋城考古 (第2/2頁)

考古資料表明,發現的5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城市規模最為龐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後2200多年間,歷代統治者在這塊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

戰亂與河水泥沙一次次將這些輝煌一時的名城掩埋,人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掩埋在泥沙深處的座座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

北宋王朝在開封建都長達168年,當時的國都東、京城卻在盛極之後又神秘消失。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都城之一,尋找它的下落,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標。

夢寐以求的機遇終於在1981年出現:在開、封龍亭湖底清淤過程中,規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遺址突然浮現。

據史書記載,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基址上修建起來的,但周王府的下面,真的埋藏著一座千年皇城嗎?

大規模的“宋城考古”從此拉開了帷幕,東、京城終於呈現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北宋東、京城是一個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由內向外依次築有皇城、內城、外城,並各有護城壕溝的都城。

它不僅城高池深,而且牆外有牆,城中套城。

周長近30公里、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的外城遺址全部淤埋於地下2米~8米的深處,在對外城西南角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外城城牆仍殘高8.7米,城牆底寬34.2米,頂寬4米,版築的城牆異常堅硬。

在尋找宋城的過程中,還意外發現了很多上下疊壓在一起的其它城址,由此撩開了傳說中開、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紗。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

內城是東、京城的第二道城牆,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考古勘測還表明,北宋內城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略小,其東西牆坐落在唐汴州東西牆之上,上層又與明清開封城相疊壓。

其南北牆則分別處於今開、封舊城區南北部一帶,殘牆距地表10米~12米。

為探明宋金城牆的結構和疊壓關係,考古工作者在宋內城北牆西段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情況表明,明、金、宋三座城牆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城牆雖系夯土版築而成,但夯層、夯窩均有明顯區別。

明周王府蕭牆遺址至今大部分儲存完好,淤埋於地面下3米至5米深。

從周王府紫禁城北牆的城牆解剖情況看,發現城牆分為兩部分,上層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牆,下層為宋皇城北牆,兩牆相互疊壓在一起,證實了明周王府確係利用宋宮舊基建造而成。

考古勘探還證實,位於“城摞城”最底部的唐汴州城,其東西牆疊壓在北宋東西內牆的東西牆下,南北牆則由於金代後期的毀壞,殘牆淤埋於現地表下10米到12米深處,城牆殘高1米至3米、殘寬10米左右。

除了“城摞城”、“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

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李達確實是這一方面的專家,透過他的介紹,韓孔雀已經對這裡的這座地下寶庫十分感興趣。

在李達的帶領下,韓孔雀親自去了考古現場。

現在,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蹟,並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儲存完好、人行道和礓(旁石加察)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蹟。

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厘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為久遠的古馬道。

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再次為“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更為確鑿的實證。(未完待續。

最新小說: 苟道:修仙吉凶任我選 武碎星河 傳奇族長 天降好孕嬌軟雌性,九個獸夫寵瘋 劍道古帝 我以武道斬聖人 我能無限刷修為 劍問九天 醉紅塵,踏群仙 鎮守天牢三十載:出關陸地劍仙 至強之道 女帝麻了,這人越缺德越強大 一人一關,我在大明鎮妖千年 女主在異世搞內卷自救成大佬 都成仙了,你告訴我仙界是地球 為了天下太平 我的靈寵怎麼都是美少女 我一個反派壞億點不過分吧? 大明:開局成為錦衣衛 神詭世界,我擁有熟練度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