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都市藏真》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竹石蘭蕙圖》是鄭板橋63歲時在揚、州賣畫期間的作品,為好友劉青藜的母親八十大壽而作,是友情創作還是付費作品,不詳。
但那時,鄭板橋的繪畫創作,已臻巔峰狀態,筆力雄健,力透紙背,應該是處在他的巔峰之時,所以這幅畫格外珍貴。
此圖為水墨紙本,立軸,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鄭板橋的作品中頗為少見,賣出了天價,是當今市場對其後續價值看高的表現。
畫面上,幾叢修竹立於岩石前,下有蘭蕙映襯,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錯落有致,竹竿細密卻顯示力量。
仔細欣賞,竹葉、竹幹都有板橋“六分半”書法的筆意,搖曳多姿,清麗的意境中透出畫風的老辣。
“我們先來看這幅畫上的竹子。”李大爺說道。
鄭板橋的畫竹之法中有明顯的書法用筆,這是他依據“書畫同源”之理,取蘇軾、黃庭堅“書法之關紐,透入於畫”,自雲“東坡、魯直作書非竹也,而吾之畫竹往往學之。黃書飄灑而瘦,吾竹中瘦葉學之;東坡書短悍而肥,吾竹中肥葉學之。此吾之取法於書也”。
為此,他的畫竹之法中有明顯書法用筆,竹葉不僅帶黃體瘦筆和蘇體肥鋒,又呈隸屬之撇捺,竹幹亦具圓潤之篆意。
再來看畫上的石崖,那是雄渾樸茂、秀峭峻的石崖,不是一般文人畫中的玲瓏剔透、柔曲圓潤的太湖石,它那樣地堅峭硬崛,雖然形態上缺少比例和諧之美,卻透著一股雄強剛直之氣,實在是因為鄭板橋遵從蘇軾的“醜石說”,醜可以轉化為美,醜中有美,以醜為美、為奇,進而突出了石頭的雄與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秀”。
畫家獨創的竹與石畫風,再輔以多體合一的“六分半”書法題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詩句,詩、書、畫三者交相輝映,不但筆墨韻味十足,而且作品豐富的主題也出來了——在紛繁擾攘的世間,竹以其志節,屹立崖頭,把定青山,可以抵禦八風的來襲,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獨行的志節。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代表人物,據清代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
“八怪”中,鄭板橋當屬代表人物,文獻載,乾隆東巡時,曾封鄭板橋為“書畫史”。
而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鄭板橋被後人譽為“詩、書、畫”三絕的全才畫家,有論者說,鄭板橋在三絕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意、真氣、真趣。
其書法融黃庭堅、蘇東坡之體,摻篆隸楷行諸體並雜以蘭竹筆畫入書,大小參差,標新立異,既有峻峭縱橫之雄,又有瀟灑秀麗之韻,人稱“六分半書”。
清何紹基評板橋書法:“板橋字仿山谷,間以蘭竹意致,尤為別趣。”
以繪畫筆法入書,古亦有之,但像板橋出神入化者無二也。
他的繪畫成就極高,尤擅畫竹石,細枝粗葉,瘦勁孤高,格調超人,所畫之蘭突出山間野氣,用筆秀逸,幽香撲人。
李大爺認為,鄭板橋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在當時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追隨者甚眾,並有了板橋派之稱,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這樣寫道:“鄭燮字克柔……工畫竹,以八分書與楷書相雜,自成一派,今山東濰縣人多效其體。”
後世不少名家也宗學其法,如戴熙、何紹基的竹石等,更多人則吸取他勇於革新的精神,紛紛創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諸家以及現代齊白石、徐石橋等人。
在揚、州八怪中,鄭板橋的畫史地位和後世影響是首屈一指的。
“揚、州八怪”中,鄭板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畫家,他由官到民,由士變商,由文人畫家轉為職業畫家的生活經歷,最終形成了疏離正統藝術、標新立異、以怪為上的畫風,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李大爺口吐蓮花,說的眾人如痴如醉,就連韓孔雀和衛長青都在佩服他。
不過,贗品就是贗品,雖然這幅畫,畫的很好,但畢竟是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