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天氣下,多鐸部全軍將士士氣愈發消沉,愈發疲累緩慢,就連多鐸身護衛,都是一副人人萎靡不振的模樣。
只不過,現在遼陽城已近在眼前,其城池那模糊的輪廓已是隱約可見,多鐸心下,頓是稍覺安慰。
他孃的,這炎炎夏日,自已與一眾部下,有如喪家之犬一般,一路急急西逃至此,數日裡不眠不休地急行奔走,這人與馬皆是疲憊不堪。好在全軍士氣幾近谷底之際,自已與手下的五萬餘人的兵馬,總算順利到達了這遼陽城外。
“各位兄弟,休辭勞苦,全軍再把勁,速速前進,到了遼陽後,再讓各位好好休息。”
多鐸抹了一把滿臉的汗水與泥漬,衝著旗幟散亂萎靡不振的軍伍大聲喝喊,給疲憊不堪的他們來了一番最切實際的鼓舞。
整個軍伍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算是給這位主將的一點敷衍回應。
五萬餘清軍兵馬,浩浩蕩蕩,一路向遠處的遼陽城行去。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全軍埋頭前進之際,忽聽到前面遠遠傳來微弱的喧譁聲。
所有人都看到,彷彿有一條黑線,開始極細極淡,漸漸地越變越粗,最終這條黑線有如變魔術一般,變幻出無數的兵馬與旗幟,刀槍耀目,戰馬嘶鳴,呼嘯吶喊著,向自已的方向洶湧衝來。
在滾滾熱浪中,這些衝來的兵馬,呈現出扭曲而怪異的形狀,看上去十分不真實,彷彿夢幻般的存在。
原來,在哨騎探得有清軍入援之後,安和尚迅速地瞭解到了,這部清軍是多鐸的五萬餘人兵馬,正打算入援遼陽,以解遼陽之圍。
於是,他當機立算,立即令手下莫長榮的第十一鎮兵馬以及尚之信的兩萬尚家軍,一同齊西去迎敵,遼陽攻城戰中,僅留另外三鎮繼續作戰。
第十一鎮兵馬人數,加上尚之信的兩餘人,兵馬總數達到了六萬餘人,比對面的敵軍更具兵力優勢。安和尚要求他們,一定要擊潰援敵,如有可能,便儘量擴大戰果,從而更大打擊城中守軍士氣與作戰意志。
現在多鐸等人,見到這番突如其來的景象之時,皆是大吃一驚,目瞪口呆。
不是吧,唐軍在全軍圍城之際,還有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來對自已發動進攻。
一時間,多鐸的腦子有些反應不過來。
而在他發愣猶豫之際,唐軍已然開始快速逼近。見此情景,多鐸不敢稍怠,立即開始就地佈陣。
他下令,全體五萬餘名兵馬,依對面唐軍陣型寬度,一字排開,作好與唐軍相接作戰的準備。而五千滿州鐵騎,則兵分兩部,分守左右,以保護步兵戰陣兩翼。
同時,他下令數名哨騎立即出發,要他們想盡辦法,去向遼陽城的主將鄭親王濟爾哈朗通風報信,令他們全軍出城作戰,以期在自已拖住唐軍之際,可以憑兩面夾擊之勢,將唐軍一舉合圍,全部消滅。
應該說,多鐸此番應對,中規中矩,既不託大,也不冒進,倒亦是妥當之舉,只不過,他還是低估了唐軍的戰鬥能力。
數里外的距離,唐軍竟然可以保持嚴整陣型,絲毫不給多鐸偷襲的空間與破綻。他們一路疾行,快速逼進,幾乎在兩柱香的時間裡,就迅速地抵達了多鐸對面,然後就地排開列陣。
唐軍的陣型,倒與多鐸差相彷彿,中間是步兵戰陣,兩邊由騎兵與重甲步兵護陣。
只不過,他們的陣型中,最顯眼的,便最前面處,那從兩營精選而出,多達近六千名的火銃手,正呈前後兩排的隊式站列。
唐軍戰陣,有如一架精密組合的戰爭機器,極其有序又絲毫不亂地向對面的多鐸軍陣壓迫而來。
這股凜厲強烈的威壓之勢,讓多鐸全軍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前軍陣腳,隨著唐軍的不斷迫盡,竟開始下意識後退,讓整個陣型一陣混亂。
“傳令全軍,不要慌張。”多鐸大聲鼓勁:“唐軍兵力與我等差相彷彿,有何可懼!縱不能在此戰勝他們,若能拖到濟爾哈朗引兵前來,便可兩面夾擊,大敗唐軍,諸位皆當有信心才是!”
“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