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臉上都是侷促和難為情。
李斯看得出來他們的情緒,所以儘管語言交流上可能有一些障礙,但他還是給了這些兵士一個相當勉強的微笑。
“老師,您先吃東西吧,吃完東西再算。”少女很不好意思地小聲提醒。
李斯點了點頭,卻沒有聽她的。
所謂“中計”,在最開始時候是有真實的成分在裡面的。
不過李斯是何等人?
他這樣的人物,豈會輕易地被人矇蔽和欺騙?
打從一開始,李斯就感覺這村落有古怪之處。
——兩名可以稱之為上勇之士的悍勇老卒在這裡保護一些衣著尋常,口音近似於楚人的當地農民,這無論如何說不通。
而且那老農、孺子對待這些悍卒的態度也十分之親善。
這從根本上就是不合邏輯的事情。
庶人,怎麼會與兵卒相親善?
李斯一眼就能看得到其中有問題。
隨後是這裡小孩子的潔白的牙齒、老頭雖然乾瘦,卻並不枯槁的形容、一天裡吃第二頓乾飯的富裕。
這樣的一個村子,與李斯想象中的秦國、與李斯所見到過的楚國、韓國都不一樣。
他知道,這情狀,是天底下任何地方都不應該有的。
李斯原本是想要知道這種情況是特殊的,還是一般的。
而真正住進來,也就是昨天晚上,在與眾人的閒聊之中,他知道了,這是一般的,而不是特殊的。
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於是李斯決定暫時留下來,不選擇逃跑。
——李斯來秦國,是為了功名富貴而來。
建功、立名、追逐權勢富貴。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他李斯,得到秦王的重用。
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想要獲得,就必須有付出。
想要從秦王手中獲取到功名富貴,李斯必須對於秦王有用才行。
當下的秦國,一葉知秋,偏遠的小村落都已經變成了他所完全不認識,不理解的樣子,那麼以往準備過的說辭,準備好了的治國方略,真的還有用嗎?
李斯對此存疑。
留下來,一是要了解情況,二是要重新擬定自己的方略。
學問上,李斯知道,自己比不過韓非、更比不過那位寫出了《剝削經》的鞠子洲,所以在學問揚名的這一條路上,李斯的重要性是要始終低於這些學問比他強的人的。
此路,不是不通,但終歸是可以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