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季霏兄提醒!“陳旭,叔豐伯,以及沉默寡言的冉昱起身道!
自晉國定都長子城,國府也隨之遷入長子城中,建立於原餘氏家族之上,東城國府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國家文運的象徵。
國府容納上黨郡近萬學子,紛紛被,道法儒兵縱墨農醫八院瓜分,文氣匯聚,而且每一家的加入使得國府文氣彷彿冷水煎油一般,沸騰衝霄。
時而,一絲絲白色的文氣凝聚成一個個文字,一篇篇文章,如果仔細傾聽,還能聽到一個個聲音在大聲的朗誦道德,這是各家聖賢之音的垂青!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是妖邪,就是神靈也不敢在國府之中肆意妄為,生恐引來諸聖懲戒,晉國王室追剿。
學宮乃是晉立國之本,任何人膽敢心懷叵測,都會遭到俱酒通緝追殺,那怕逃到天崖海角,他也必將其繩之以法!
而且現在的國府八院之中,幾乎每天都有人頓悟,引運文氣入體,踏上修行之路,樂得各家合不擾嘴!
民間不乏天才,只是缺少一個機會,而入國府就是機會,也是晉國網路人才的機會,八家自然也清楚!
俱酒每次都會抽時間,前往國府轉動,默默轉一圈,對各家之人基本都有所瞭解!
南宮瑞緊跟著他的腳步,亦步亦趨,轉過了幾個院落,走過曲曲折折的走廊,還有清涼的湖心涼亭,見俱酒傾聽樹下各家爭論,亦停下腳步!
“公子,各家如有紛爭,都會坐下以理相爭,這樣減少了各家隔亥,不至於弄得水火不容!“
“不過,除了法儒兩家,時而會發生爭論外,其餘幾家很少參於近來!“南宮瑞見到身穿乳白衫與青衫長袍的幾人爭論,苦笑道!
俱酒嘴角上翹,在他看來法儒兩家的矛盾也不過是理念之爭。
儒家重視倫理,故而用人唯親,而法家重視才幹,故而用人唯才。這兩家理念不一,自然會引發紛爭,但在國府兩家算是平和的,在外相遇不服就會動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儒家認為法家粗鄙,殘暴。
而法家則認為儒家不切實際,自然兩家尿不到一壺去!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法家和儒家是當世兩大宗,早就融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無數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儒家主張“為國以禮”,重視道德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首要地位;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把法律作為治國的重要手段。儒法兩家在治國方略的分歧,導致儒法思想的激烈衝突,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儒法之爭。
這種爭論古來就有,其中最出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公旦和姜子牙的一段對話。
周滅商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周公被封在魯國。
《淮南子·齊俗訓》上有一段二人受封后的對話。
姜子牙問周公:“何以治魯?”
周公道:“尊尊親親。”
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親近自己的親屬宗族。
姜子牙聞言道:“魯從此弱矣!”
周公又問姜子牙:“何以治齊?”
姜子牙答道:“舉賢而上功。”
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獎勵有功勞的人。
周公道:“後世必有劫殺之君。”意思是這麼做,會出現大權獨攬的臣子,臣子大權獨攬,最終會弒君自立。
果然,齊國日益強大,但經24代便被田氏取而代之;魯國日益弱小,但沒有臣子篡位(其實魯國並非沒有篡位之事,只不過篡位弒君的都是周公的宗族後代罷了),至32代才亡。
對於法儒兩家之爭,俱酒也無法改變,但他可控制,而且最崇尚用人唯才的理念,不然變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