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騎兵呼嘯著衝入了臨河城,戰至天亮,城內一千守軍,幾乎全軍覆沒,逃走者寥寥。
城內短暫響起的廝殺聲很快驚醒了其他人,原鐵弗人神情緊張地看著河西人,在不知其底細的情況下,不敢過於親近。
直到王鎮惡、李暠打出劉勃勃名號,那些鐵弗部登時熱情起來,不但有頭人首領主動送上牛羊等物資,還有人協助河西軍收復整個朔方郡即後套平原。
奪取臨河城後,經商議王、李兩人打算分開行動。
隨後大軍一分為二,其一李暠領步騎六千南下,經烏拉山西端,殺入前漢五原郡故地。
其二王鎮惡則帶著胡漢混編的六千鐵騎,渡過黃河北道,繞過烏梁素海,準備經漢石門障偷襲九原城(今包頭市西)。
兩路大軍一正一奇,李暠大張旗鼓吸引敵軍注意,而王鎮惡則隱蔽秘行。
不得不說,人一旦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生活在五原郡的賀蘭部落,得知李暠進犯,在各部首領集結起兵馬,西進迎敵,全然忘了北邊尚有一座要塞——石門障。
在九原城西北,有一條南北橫斷陰山山脈的河谷,是為石門水(今昆都侖河),它是河套內僅次於黃河的第二大河。
河谷最寬處一百八十丈(約六百米),最窄處不到三十丈,全長約二十公里,是一條可行車馬的通道,漢稱稒陽道,是溝通前、後套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
而石門障正當稒陽道要害之處,只要守住石門障,任何人都不可能透過稒陽道。
只可惜賀蘭部落乃遊牧民族,不怎麼重視要塞、城池,結果白白便宜了王鎮惡。
穿過稒陽道,大軍正式進入賀蘭部落地盤,從這一刻起,大軍才算真正遇上敵人。
王鎮惡趁著賀蘭主力西進期間,親率六千鐵騎忽然出現在九原城,並輕易攻破城池。
燒殺擄掠一番後大軍又一次西進,與李暠前後夾擊大敗賀蘭部。
最終李暠、王鎮惡兩人不但成功收復朔方、五原兩郡,還一舉襲殺無數鮮卑人,尤其鮮卑賀蘭部更是損失慘重,部眾潰散無數。
……
在北上偏師連戰連捷時,西進主力同樣不甘示弱,已取得了朔方大捷。
“哈哈,主公,大勝啊!俘虜了近兩萬鮮卑人!”看著黑壓壓一片俘虜,崔浩大為高興。
“是呀,這一戰總算打疼了鮮卑人,至少可保朔方數年無憂。”
“接下來都護府須儘快在朔方完成設州立郡,敢請伯淵暫代刺史之職。”
“固所願,不敢請耳!”
這本是之前兩人商量好的事,因此崔浩十分爽快地答應下來。
任命崔浩擔任朔方刺史,是衛朔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朔方不像河西,不但治下民眾多為胡族,且東臨北魏、東南接西燕、南靠後秦、西南近西秦,可以說四面皆敵。
唯有崔浩這般文武雙全,又手段高強者坐鎮,才能保證地方穩定。
“朔方刺史部成立後,朔希望伯淵將整修秦直道當成首要工程完成。”
“整修秦直道?嗯,不錯,既可以拉動經濟發展,還能加強官府對地方上控制。”
“正是如此,數百年來河套之地幾經失去,最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導致中原對河套控制力度不夠。”
“河套之地乃天府之國,既然已入河西之手,斷不容再有任何閃失。”
聽到衛朔感嘆,崔浩亦微微頷首道:“據有這片草場,河西將有取之不盡的戰馬。”
“是呀,也不知此時鎮惡北上是否順利?”
“主公無需擔心北上大軍,雖說從隴西高原至後套平原,有上千裡距離,但沿途所過皆為鐵弗部部落,有劉勃勃名號在,當不至於有什麼危險。”
“若不能肅清黃河北岸諸胡部落,河西很難以黃河為防線,完整據有整個河南地。”
“只有將後套控制在手,河西軍才能沿烏拉山一線佈防,以大大減輕黃河一線壓力。”
對於衛朔的擔憂,崔浩十分理解,看看劉衛辰遭遇就能看出後套平原的重要性。有後套平原在手,河西軍將對東邊盤踞前套的北魏實施牽制,使其不能一心威脅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