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0年,十一月底,王鎮惡、李暠統九千步騎出徵。
大軍由飲汗城出發,沿賀蘭山東側北上,先橫掃西套平原,又經申屠澤西側,一舉殺向後套平原。
這條路線原本是前漢時,匈奴人入寇北地、蕭關時所走。
據史書記載:文帝十四年冬季,匈奴又大舉入寇。
騎兵共有十四萬眾,入朝那,越蕭關,殺斃北地都尉孫卬,又分兵入燒回中宮。
前鋒徑達雍縣、甘泉等處,警報連達京師。
漢文帝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卒十萬,出屯渭北,保護長安。
如今被河西軍用來收復後套,經屠申澤時,王鎮惡、李暠還曾看到幾座遺棄城池,那都是當年秦漢為戍邊時所建築。
越過申屠澤,大軍一路沿狼山南麓疾進,渡過黃河,直襲臨河古城。
說起臨河古城,也算是歷史悠久。
史書上最早出現關於臨河的記載,是在戰國時代。
趙武靈王君臨河套,設立“九原郡”。
當時的臨河屬於趙國九原郡的西部地帶。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
時任車騎將軍的名將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絡。
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
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
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並設定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
朔方郡下轄十個縣,其中就包括臨河。
可惜後來,朔方、五原等邊郡相繼被遺棄,逐漸又被匈奴人控制。
最近一年內朔方再次易主,劉衛辰被殺後,拓跋珪派人佔據此城。
“玄盛,只要順利拿下臨河,整個後套平原將唾手可得。”
李暠來到王鎮惡身邊,指著臨河城,低聲詢問:“左司馬可有破城良策?”
“聽說玄盛有勇有謀,不知可有膽量親自襲城?”
“這有何不敢?請左司馬吩咐,末將願聽憑安排。”
“好,有玄盛在,何愁臨河不破?”
“區區一座殘破城池,駐軍不過千人,只需一個攻其不備足矣!”
“等下天黑以後,請玄盛帶精銳悄悄潛入城內,只要把城門開啟,敵人不足為慮。”
當夜,李暠從軍中選出三百精銳,換上黑色披風,一路悄悄進抵臨河城下。
幾名善於攀爬計程車卒成功爬上城頭,解決掉守夜哨兵後放下繩梯,將剩餘士卒一一接應上城牆。
當李暠帶著河西士卒從天而降時,守軍卻還躲在暖和被窩裡睡大覺。
因此沒費什麼功夫,李暠輕輕鬆鬆開啟了城門。
此刻王鎮惡正騎在馬上,神情緊張地望著臨河城。
正當他等得不耐煩時,原本緊閉的城門忽然緩緩被開啟。
王鎮惡見狀大喜,奪門行動成功了!
“快,快!殺進城去!”王鎮惡興奮的聲音都有些顫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