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橋大南河百步梯碼頭一直是筠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李金蘭與錦水坊中的婦人經常在大南河邊的石板上洗衣服。小祝得財喜歡跟隨著孃親到那裡去,在大南河裡游泳,或與鄰近沙村的小孩子一道玩耍嬉鬧,打水仗,捉魚摸蝦。
兩個坊村的孩子們不知不覺地經常聚在一起玩耍。
當這個村的小孩子在大南河裡捉的魚蝦多,而另一個村的小孩子們捉的魚蝦少時,那麼,捉得魚蝦多的這群孩子便會將捉到的魚蝦分一些給對方;然後,大家皆大歡喜帶著魚蝦回家去向父母邀功了。
錦水坊與沙村的小孩子都是在錦水坊書塾讀書的同學,小孩子都有好勝之心。所以兩個坊村的小孩子既是朋友,也是對手,聚眾見面時經常找些專案發起挑戰,如打泥泡、拍公仔紙、滾銅錢、拗蔗碌……雙方進行比賽,比高低,鬥輸贏。
這一天,陽光燦爛,白雲似小船在藍天裡飄蕩。
錦水坊的孩子們互相約好,走過大南河上的木橋,來到沙村河邊曬穀地坪,與沙村的孩子們碰在一起了。
兩個相鄰的村落,他們各自有一個“孩子王”。
小得財是錦水坊這邊的孩子王。
沙村這方公認的孩子王叫蘇一文。
蘇一文年齡比小得財大三歲、個子清瘦,比小得財高出半個頭,長得斯斯文文,有儒雅的風骨。
蘇一文受到沙村的孩子們擁護是有其原因的:蘇一文出生於書香之家。他的爺爺當年曾經是六品官員,在廣東省巡撫衙門布政司署內的理問所當過理問,年邁時解甲歸田返回新州的鄉下頤養天年。蘇一文的爹爹則是筠城私塾的塾師。所以,蘇一文從小就受到爺爺與爹爹的從嚴管教。
蘇一文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幼時喜歡聽爺爺講述在省城所稽核過的各式各樣案例。從小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陶的蘇一文,尤其對詩詞歌賦等很有心得。在學習上,他的成績和小祝得財一樣都是出類拔萃的。所以,蘇一文在村裡的孩子群裡很有號召力。沙村的孩子們都將他叫做“小秀才”,將他奉為群裡的小領袖。
這一次,兩坊村的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帶來了鐵環圓圈,經過雙方商量,這次決勝負的比賽是滾鐵環。
小孩子們有自己天真爛漫的童稚,也有他們獨自特定的遊戲規則。
他們先在地坪上畫出一個扭扭歪歪的大圈,定下軌道。然後兩個坊村的孩子便選出了各自的出戰代表。
各出戰代表手持著一根小竹竿,將一個用鐵線做成“u”形的附件插入小竹竿底部固實,頂著自己攜帶的鐵環進行滾動,謂之“碌車碌”,按劃定的軌道兜轉三個大圈。
如果在兜轉的三個圈內越出了劃定的界線就算輸了一個回合。
如果雙方都能夠滾著鐵環在軌內走完三個圈,就要看最後的較量:將滾動的鐵環跟對方的鐵環來用力撞。
如果誰的鐵環被撞飛出軌道,誰就算輸了。
這一次,他們定下的比賽規則是五局三勝,經過激烈的角逐,兩個坊村各自派出的選手各勝兩個回合,打成了二比二的平手。
決勝局來了。
出場的選手理所當然是由雙方的孩子王來角逐。
沙村的孩子王蘇一文首先提著他的鐵環出場亮相,做了一個得勝的姿勢,當場獲得沙村孩子們的陣陣喝彩聲。他所持的是:帶來的鐵環是加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