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攝影
人生之中有許多事情本是不經意間接觸到的。
也許最開始的時候原本也是沒有想付出什麼努力。
然而隨著時間與進度的推進,後來變成了我所喜愛並開始發自內心願意為之奮進的東西。
比如攝影!
因為家庭的原因,我接觸攝影比較早。
從小時候第一張百日留影的彩色照片,到現在燃燒起五十歲生日蠟燭;從被縣照相館擺在櫥窗裡展示,到前些時候陪夫人女兒照相讓攝影師不停地說“先生先靠邊兒”的嫌棄;從同學聚會時在兒童公園靜靜地擺弄海鷗黑白120膠捲照相機,到近日攝影偶有所獲,被人誇獎照得真好……
可以說攝影是一直伴隨著我成長的。
當然我對攝影的理解也是隨著自己的長大不停成長的。
最早對攝影的理解就是用照相機照人的,區別只是人的多少,我從吳桂芳老師家裡見過的那張有一面牆那麼長的照片裡邊全是人。
所以我最早對照片的理解就是照人的。
至於花鳥魚蟲山川河流建築產品等等萬物皆可成相那是後來才知道的事兒。
即便知道也沒有什麼感覺,我還是用相機照人。
直到2016年左右,才真正有了攝影也可以單獨作為一門藝術的意識。
第37章.環境之從曾祖父母的照片說起
之前的幾章中,我都強調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並把我成長過程中環境對我影響大的,直接用標題標註為環境之——
這節也是一樣。
我們都知道,照相機被髮明出來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
大家基本上認可是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其實就連很多攝影圈子的人都不知道,我國對於小孔成像的原理髮現得比較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就曾有論述,這本書曾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反射以及平面鏡、凹凸鏡的成像現象。
北宋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句話:“酋雜謂海翻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與景經過小縫隙(針孔)影子肯定出現倒影,大海出現在天上、寶塔頂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可惜我國的工業體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沒有跟上,要不然許多源自我們的以四大發明為首的那些發明(應該用發現一詞比較符合實際)都可以生產出來。
四大發明的重點是“大”,其他的“中”“小”發明也不可勝數。我們上學期間學了極多的這類東西,比如《周髀算經》中的槓桿原理和勾三股四弦五,比如《呂氏春秋》中的浮力原理,比如《淮南子》中的磁石吸引原理等等,如果工業體系跟得上……
在百度詞條上,最早的照相機是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職)1846年(一說1844年)帶進中國的。起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向外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在這之後才有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我國。攝影技術也是在這期間傳入到了我國的香港和廣州等地的。
現在可考的最早的照相館基本上是在1851年左右,那時還是清朝的咸豐年間。因為最初大多是畫師經營,是在畫像的同時兼營照相業務,所以那時都叫“畫樓”或“影相輔”,這也是我國照相館最早的稱謂。
比如最早的“宜昌畫樓”在拍攝的照片背面的商標上還印有“攝影家和肖像畫師”的字樣。
那時候的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就是自己的肖像能清晰地照出來。而在這之前,人們想要有自己的畫像只能找畫師,由他們來給人畫像。由於畫師技法高低不同,畫出的畫也各有差異。無論如何,也是趕不上相片這樣真實。所以人們開始對照相極感興趣,導致很多商家就直接起名叫“像館”(不是相館)。
這裡邊還有個小常識,最早留下來的照片基本上人物都是坐著的。這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這是因為最早的相機都是用日光進行感光的,很慢,有時候需要9到20秒,這期間顧客是不能動的,所以最早照相的人都是坐著的,不僅需要椅子,還要在頭部加靠墊以固定。
拍照前,攝影師(當時不知道叫什麼)拿個木板拍一下,然後就開啟鏡頭蓋,這個時候顧客就不能動了,然後開始數數,有時要數到20,很多人都稱這個拿木板子拍一下的動作就是把照相叫拍照的由來。
不知道數數的時候顧客會不會笑,之所以腦海中有這樣的畫面是有次單位需要每個人拍攝一小段影片。如果用前置攝像頭的話人物會出現映象,所以我讓夫人幫我拿著手機,我則正襟危坐,面對鏡頭揹著早就寫好的臺詞。
以前自己也拍過,基本上一次就過了。
這次則是拍了五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