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是《呼家將》《興唐傳》《薛剛反唐》之類,再不就是某本書的節選段落,比如《時遷大鬧大名府》等等。
看多了就沒什麼感覺了。
慢慢就不再看了,估算了一下,也就看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直到現在也沒撿起來的想法。儘管也曾動念把那四本一套的《興唐傳》少的一本買全了,但轉眼多年過去也未付諸行動。
明知買了也不會看,自然沒了動力。
歸根結底還是有看的。
除了評書以外,當年我還讀過不少名著,我想肯定也是受小人書的影響,想看看原書到底是什麼樣,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書半文言半白話,對於年少的我很是吃力,但仍然讀了下來,也不知道當年哪兒來的毅力。
這些名著應該基本上都來自於父母的藏書,那個時候的版本不像後來那麼雜,讀的應該都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好像只有《三國演義》不是,這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去年回創業城發現父親整理藏書時,《三國演義》是另一個出版社出的,我還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為他淘了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上下冊。
當年還沒有養成讀書的時候在書上寫心得,讀完了畫圈寫日期的習慣,所以現在已經不知道哪年看的了。
這個不重要。
其實,現在細想起來,這些名著讀過後遠遠不如小人書對我的影響大。那些耳熟能詳的典故,我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桃源結義》《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赤壁大戰》《走麥城》《八陣圖》《野豬林》《智取生辰綱》《英雄排座次》《雲棧收八戒》《三打白骨精》等等這些小人書中的記憶。
至於四大名著中最後一本《紅樓夢》(按我讀的順序算是最後一本),我直到90年代才讀,而且讀完後在書的最後一頁畫了個圈並寫上之所以硬著頭皮看完了是因為四大名著差一本不讀不好,但不會再看了的話。
當年我讀的書除了前文寫的化學天文生物等一大堆找到什麼就讀什麼的書外,再有一類就是當時那個年代特有的戰鬥和抓特務的書,比如《望雲峰》《劍》《沉默的持劍官》《犴達罕的足跡》等等。
後來在網際網路不斷髮達之後,我不只一次的深有感觸地說往後再也不會出現我小時候的外國特務來國內取情報被抓的場景了。
深為可惜。
那是銘刻在骨子裡的記憶。
這些書裡《望雲峰》寫得比較精彩,前些時候我還重新翻了一遍。
其實很多年少時讀過的書再見了都有一種再讀的衝動。
這也造成了每次我收拾書櫃都會半途而廢,因為收拾一會兒就開始摸起一本書看起來了。
總為此挨訓,總改不了。
當時讀的外國文學名著很少,我記得的早期讀的有一本《一顆銅紐扣》,現在還在我書架上,但裡邊的情節一點印象沒有,前些時候看了一點兒,也沒看明白,應該是當時就沒看懂,所以不感興趣。
當時喜歡的是《福爾摩斯探案集》,群眾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一套的,在父親的書架上。去年我曾想找一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買來收藏,但沒找到,網上也說群眾出版社這個版本好,於是作罷。
今年過年在創業城照看老孃時還抽空讀了一下第一冊中的《血字研究》和《四簽名》兩個小段。
本想把五本再讀一遍的,但事兒一多就扔下了。不知道下次撿起來是什麼時候了。
就像讀過的許多書都想再讀一遍那樣,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但書在書架上就總還有機會的!
絕對有機會!!
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我在海倫搬到大慶之前讀過的絕大部分書,總的說來屬於自己沒什麼主見加上各類書又實在太少只能有什麼讀什麼的階段。
有了自己主見的我進入了只讀古文經典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