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有“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的稱號,貞觀六年,李世民為了抑制地主豪強,命令官員修訂《氏族志》,在修訂《氏族志》時,官員根據家族歷史、影響力等多個方面考量,將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黃門侍郎崔民幹列為天下第一門第,李世民看後自然很是不高興,遂將皇室李姓排在第一,博陵崔民幹降為第三,但是在百姓心中,清河、博陵二崔還是比李唐皇室要顯貴。
長樂坊,崔府。
崔民乾坐在堂前正在聽一個小司打扮的下人彙報情況。
“二爺,你說漢王是不是氣瘋了,漢王提倡世家大族捐款捐糧,卻沒有得到什麼回應,大都是敷衍了事,像打發叫花子般扔給他幾貫錢,就這,漢王還說要在驪山腳下為捐款者勒石記功!”
“呵呵…”崔民幹聞言也露出譏笑之色,突然又感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勒石記功!勒石記功…”崔民幹默唸幾聲,忽然眼睛一亮,“原來如此!”
“二爺,什麼原來如此?”小司疑惑道。
“你不需要知道,你只需給我盯緊長安韋杜兩家,他們有任何行動,立刻告老爺我便是!”
待下人走後,崔民幹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好一個漢王,老夫倒是小看你了!”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這句諺語絕非傳說,更不是形容詞,自西漢以降就廣泛流傳於關中士庶階層,它是對世居長安城南之韋、杜兩族密邇皇宮、親近皇權之政治社會地位的形象描述。
自漢朝以來,兩大家族皆是沐絃歌而起舞、尊經義以獲仕,家族好禮向學之風由此肇基。
族中子弟或典軍抗敵參與樞要,或牧守州縣撫民以靜,或執掌臺衡規治天下,文武昌盛,勢重關輔,連大名鼎鼎杜如晦僅僅只是出自杜家的旁支。
城南杜府。
杜連仲端坐堂上,一手撫著頜下美髯,一手用指節輕輕敲打著面前的案几,凝神沉思。
長子杜懷恭坐在下首,錦袍玉帶一表人才,手捧著茶盞,卻是有些神思不屬,坐在那裡發呆。
另一位精幹利落的五旬老者垂手立在堂中,正輕聲彙報著新進得到的訊息。
“漢王殿下已經於城門處張貼布告,言及為了表彰新豐士紳大力救助災民的事蹟,特請皇命,於驪山腳下立一石碑,自己親自揮墨,於三日之後將所有有功之士的名字、事蹟書寫成冊,鐫刻於石碑之上。”
老者說話時語調抑揚頓挫,敘述十分清晰。
聽到此處,杜連仲微微睜開眼,皺著眉頭,似是自言自語道:“漢王此舉何意?”
杜懷恭插話道:“必是那漢王李恪募捐不力,眼看府中糧食見底,便心急如焚,想要以此法鼓勵城中富戶,踴躍捐獻。哼,他也太天真,即便真有那虛浮好名之輩想要藉此機會名錄石碑,可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