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些,老太太才顧得上看剛接過來放在一旁的紙包。
“這是回來時,在前面街上買的老胡家的芝麻餅,還熱著,父親和母親快嚐嚐。”
老太太很給兒子面子,把紙包開啟,先遞了一塊給老爺子,然後自己才拿了一塊,咬了一口,馬上點頭說:“好,好,還是那個味兒。”
這還沒嚼呢,就嚐出味兒來了?
呃,八成是因為這是兒子的一片心意,所以即使不吃,也覺得這餅香甜。
再看看老爺子,也是一樣的,笑得見牙不見眼了。
這看起來是很普通的,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眼前的情形一轉,好象是換了一間屋子,老兩口不在,只有三個人了。才到家的這個男子,迎上來問好的妻子,還有個抱著他的腿不撒手的胖丫頭。
那個妻子說:“可算回來了,這兩天爹孃一直記掛著,一天三四回使人到渡口去接。”
身為丈夫的把腿上的“掛件”扯下來抱在懷裡:“本來月初就打算回來的,因為一筆錢沒收回來,多等了三天,這一等,船就難僱,多耽誤了幾天。”
這夫妻倆客客氣氣的,算是相敬如賓。當然了,這世上很多夫妻都是這樣,男人在外奔波,掙錢養家,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孝敬公婆,撫育兒女。男子只要能養家,不納妾,不打罵人,已經算得是好丈夫。
“寶兒這些天在家可聽話?沒給你添亂吧?”
說到孩子,妻子臉上帶上了笑容:“讓她不添亂,那太陽可不得從西邊出來了。她哪天都不安生,連老太太都管不住她,不是打雞就是攆狗,一個沒看住,險些讓她跑到門外頭去。”
妻子絮絮叨叨,說著家裡的情形。老太太上個月著涼,有些咳嗽,但是不肯吃藥,總說自己沒什麼事,再說是藥三分毒,保不齊沒來沒病,倒吃藥吃出病來。
“有年紀的人,總是難免想得多些。這快過年了,娘多半不想郎中上門。回頭我勸勸她,不請郎中可以,藥還是要吃的。”
女人又想把女兒抱回來:“你爹才到家,一路回來多勞累,你快下來。”
可是這會兒父女倆都不買她的賬。一個說“我不我不”,一個說“我也不累,多抱一會兒沒事”,倒顯得她這個做孃的是外人了。
“好吧好吧,寶兒陪你爹歇會兒,我去廚房看看。”
這一家顯然是殷實人家,但是人丁不旺,除了顧昕剛才看到,家裡也沒有多少下人,一個看門看院子的老僕,兩個僕婦,院子很大,顯得很冷清。
看得出來是要過年了,家裡一定裡裡外外的打掃過,有客人登門拜訪,話裡話外的,應該就是住得不遠的鄰居親戚。還有人提著兩條魚來,是來道謝的,因為顧家這位老太太在秋天時借了兩貫錢給他家孩子看病,所以特意趕在年前來還錢加道謝。
家長裡短的日子象大風颳過的紙頁,呼啦啦的過得飛快,一轉眼就到了過年的時候,家裡貼了新的對聯、門神,窗花,還有福字,裡外透著一股喜氣。一家人都穿了新衣新鞋,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