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首映當天,票房35萬。
這個數字……也並不是難以接受,對於一部劇情片,應該屬於正常範疇。
國內的電影市場大環境就是如此,國產電影不受待見,外片大行其道,能在國內站住腳的也就那麼幾個導演,那麼幾個明星。
要不然韓三爺也不會提出大片計劃,希望以這種急功近利的方式,來提振市場。
首映就拿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票房的畢竟只是極少數。
拍電影賠錢,這差不多算是業內的共識。
很多電影首映過後就下畫,能有六位數的票房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大多數連上映的機會都沒有,要麼扔在倉庫裡吃灰,要麼作為內部教學片,只能在小範圍裡流傳。
只可惜,這些實際情況安慰不了張婧初受傷的心。
歸根結底還是一開始的期望值太高。
這也很正常。
就像小孩子得了一件新玩具,自己很喜歡,以為小夥伴也會喜歡,於是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來分享。
結果卻是……
更讓她接受不了的,還有觀眾看過《孔雀》之後,發到網上的評論。
普遍的觀點就是,認為這部電影傳達的思想太過消極了。
夢想破碎,開始屈服於現實,甚至不惜以自毀的方式來逃避。
對一向喜歡大團圓式結局的中國觀眾而言,確實很難提得起精神。
這讓張婧初很受傷。
自己的情緒得不到觀眾的共鳴,反而遭了嫌棄。
而且,受傷的還不止她一個。
儘管投資這部電影,是在小馬接手工作室之前,張楚的決定,可那執拗的姑娘還是把責任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孔雀》作為橙橙工作室投資的第一部電影,一旦失敗了,怕是會被小馬當做職業生涯的汙點。
“你就別跟著添亂了。”
張楚還在為怎麼讓張婧初振作起來鬧心呢,眼瞅著又頹了一個人。
“哥,你不懂。”
懂個屁!
張楚也納悶了,身邊怎麼都是一些玻璃心。
一部電影失敗了,至於這樣嗎?
馮曉鋼當年蘇杭的時候,不也是屢戰屢敗,拍好的電影,甚至連公映的機會都沒有。
人家頹了嗎?
不但越挫越勇,還捎帶手的娶了個漂亮媳婦兒。
再說了,也不一定真的會輸。
國內的票房不好,還可以爭取到推薦,去國外參加影展,到時候忽悠著老外,怎麼也能把損失彌補回來。
尤其是歐洲人,最喜歡這種現實題材的電影。
要是能拿幾個獎的話,張婧初一下子就能成導演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到時候名有了,利也有了。
現在就認定輸了,是不是有點兒早啊?
“差不多得了啊!”
“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