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劉大均整個身軀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剛才閱讀論文的時候,情緒波動太大,耗費了自己太多精力。
燕京師範大學。
劉大均的辦公室。
一張圓桌前,圍坐了十幾人。
這些人中有中國歷史學家、學者、考古學家、文物專家、故宮博物館研究員等。
這些人中每個人都在相應的圈子裡擁有非常大的名氣和聲望,對某一方面研究有非常高的造詣。
“老劉,你發到我手機上的青銅盤、青銅鼎、青銅劍的圖片我看到了。這幾天我對圖片上的青銅器也進行仔細地研究了一下,釋讀了其中一部分的銘文。這些都是夏代的重器,非常不得了的東西,這事情是怎麼回事。”吳正一端起茶杯,茗了一口茶,開口對劉大均問道。
大家都看向劉大均。
“大家看一下這篇論文就知道了。”劉大均給在場每個人發一份影印的論文,開口說道。
大家接過論文,開始看了起來。
在這篇論文中,投稿人對‘夏代是否存在,夏代是否跨入了文明的門檻’這個論點進行論證,以及對夏代的譜系斷代,非常細緻、清晰條理,結合論文中插入的數百張清晰的實物例證圖片,可信度非常高。
半個小時後,大家看完論文。
100多頁的論文如果仔細去看,細細琢磨、研究至少要看幾天。
不過今天劉大均把大家招集起來,顯然不是讓他們來看論文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與大家商議。
大家只是粗略地對論文看了一下。瞭解了事情的大概。
就算如此,也讓大家驚喜連連,震驚不已。
“這批青銅器的重要意義不下於殷墟的甲骨片。”有一位老教授感慨地說道。
“老楊說得對。商朝被國際學術界普遍認可是因為殷墟的甲骨片的出土。我認為,這批青銅器的出世,足以讓國際學術界對中國文明重新定義,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文明,其意義非常重大。”
“半個世紀以來。尋找夏王朝的證據,成了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他們一直堅信夏文明的存在。隨著這批青銅器的出現,我想他們的努力和心血都沒有白費。”
......
“老劉。這批青銅器在哪裡發掘的。”有教授開口對劉大均問道。
“這批青銅器並不是在國內發掘的,而是突然出現在海外。”吳震和說道。
“什麼。這批青銅器流失在海外了。”有學者頓時痛心疾首地說道。
痛心疾首的不止這位學者,在場的十幾人都有這種痛心疾首的感受。
要說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
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曆代文物130+萬件。
其中珍品、國寶級的文物不在少數。
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260+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