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劍。
仁道之劍。湛瀘。
帝道之劍,赤霄。
威道之劍,泰阿。
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
摯情之劍,干將、莫邪。
勇絕之劍,魚腸。
尊貴之無雙之劍,純鈞。
十把曠世名劍,每一把劍都述訴了一個故事,每一把劍都代表了一種中國人的良好品潔。
帝道之劍。赤宵劍可以換成這把青銅劍了,這把青銅劍比赤宵劍更適合帝道之劍這個名字。
赤宵劍與這把青銅劍比起來。差了一個等級。
在青銅劍圖片下面有一段文字。
啟劍,夏禹子帝啟以庚戌八年鑄,長89.7厘米。
文字很少,20個字不到,但簡明概括。
其一,介紹了這把青銅劍的名字,鑄於什麼時候。
其二,重點講出青銅劍的長度,89.7厘米。
為什麼陳銳會在這裡著重講出這把青銅劍的長度呢?
行外人或許不懂,你介紹一把劍,重要的比如劍上紋飾、裝飾物、鑲嵌的寶石你不講,非要著重講出這把青銅劍的長度,這不是抓不住重點,說來說去也形容不明白嗎。
但,劉大均非常明白陳銳會這裡在著重講出這把青銅劍的長度含義。
這個長度放在夏代是相當了不起的。
眾所周知,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
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容易折斷。
所以,在考古發現的商代的青銅劍,它們的劍身一般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製作也比較粗糙。
直到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才達80厘米,最長者可以達95厘米。
啟劍89.7厘米,將近90厘米,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透過啟劍的長度。可以說明在夏代那個時候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成熟、先進的程度。
從鑄造年代。
鋒刃銳利。
這是一把帝道之劍。
以及透過啟劍,穿梭時空,回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鑄銅作坊,親身感受到夏代已經非常成熟、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以及精湛的青銅劍鑄造工藝。
綜合這四方面,劉大均認為‘啟劍’稱之為華夏第一劍一點也不誇張。
比啟劍更有資格成為華夏第一劍的軒轅夏禹劍。這把劍是傳說的東西,當不得真。(未完待續
而湛瀘、赤霄、泰阿、干將、莫邪之類的劍,除了一個傳說故事外,賦予了中國的良好品潔,還有非常鋒利,能夠切金斷玉,一劍揮落巨石分。
蘊含的考古價值幾乎沒有,真正意義還比不上一把越王勾踐劍。
在一些考古學家、學者、歷史學家眼裡,這把劍才是真正的中華第一劍。
劉大均繼續閱讀論文。
他在論文的圖片中看到非常多的青銅器物。
這些青銅器物中包括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