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冷笑道:“我是問問玄德,昔晉國遭趙魏韓三家分晉,齊國被田氏代姜,前漢又有王莽弄權,這是因為何故?”
“額......”
劉備看了看陳暮,遲疑說道:“這皆是因為主弱而臣強之故也。”
孔融又道:“不錯,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此般又是何故?”
“此皆是君主不明,賢臣不得已而為之。”
劉備又答。
孔融便道:“玄德以為,當今天子何如?”
“賢明若聖,仁德勤政。”
“既然如此,那為何天子政令出不了洛陽,德行不能施加於天下?”
“這是因為王室不靜,諸侯欲規不軌所致。”
“天下諸侯桀逆放恣,多行僣偽,天子有討伐諸侯不臣之心,玄德以為,陛下能否順應天命,讓大漢再歸一統?”
“陛下仁愛百姓,寬厚守道,自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人自然願意為大漢赴湯蹈火。”
劉備毫不猶豫地說道。
“可天子賢明,卻無兵馬征討賊寇,詔令所達之處,無一響應,這是何道理?”
說到最後,孔融已是圖窮匕見,對劉備說道:“我常聽聞玄德在青州之時,自比周公霍光,言談間說要中興漢室,然則麾下兵馬二十萬,有六年未上朝覲見天子陛下,於青州如國中之國,莫不是要擬儀社稷,圖謀不軌?”
“孔文舉!”
陳暮眼見他引經據典,開始給老大哥下套,立即冷笑呵斥道:“我忍你很久了,你是不是想說我大哥鼎立青州,要學趙魏韓三家分晉,學田氏王莽代姜篡漢啊!”
孔融伶牙俐齒,立即說道:“我可沒這般說過,陳子歸,這是你自己的妄加猜測,枉狀構罪之說爾。”
陳暮就說道:“那為何問我兄要擬儀社稷,圖謀不軌?言談之間,句句不離古之貳臣,難道這不是你自己的妄加猜測,枉狀構罪之說嗎?”
“你!”
孔融想說點什麼反駁,但又不好反駁,於是就道:“天子賢明,政令卻出不了朝堂。玄德坐擁大軍二十萬,六年不進洛陽朝見陛下,此人臣乎?我疑之慮之,有何不可?”
陳暮立即說道:“歪風邪道之說也,陛下親自下詔,令我大哥坐鎮青州,剿滅叛賊袁紹,這數年間,我們與冀州大戰小戰不知凡幾,若非大哥親自領軍與袁紹決一死戰,哪有今日能收復河北?照孔大夫之意,我大哥回洛陽,由孔大夫去上陣殺敵嗎?”
“是啊,孔大夫若有這般拳拳報國之意,我倒是可以成全,不如來我青州自小卒做起,數萬人上陣衝殺,我可讓大夫做馬前之卒。”
劉備也揶揄道:“若是大夫不幸戰死沙場,吾必然會親自弔唁。”
“你!”
孔融被劉備氣了個半死,指著他半天說不出話來。
陳暮卻不給他整理思路的機會,而是開繼續說道:“我知道文舉兄想說什麼,無非是皇室孱弱而外臣強大。那我倒是想問問文舉兄,我兄可有過郊祀天地,擬斥乘輿等僭越之舉?”
“沒有!”
孔融回了句。
“我兄可有過目無法紀,不遵上令?”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