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的民心不僅包括那些庶民黔首百姓,還有很多豪強世家,甚至原來忠誠於袁紹的大部分官員,都已經打算投誠。
或者說,這些人多在翹首觀望此戰結果。而且與青州朝廷的書信卻是無數,只等袁紹一敗,立即獻出城池。
人心這個東西本身就是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陳暮策反了很多人,光決戰前給各個郡國發的勸降書就不計其數,再加上袁紹對付黨人,導致王芬收攏的那點民心也被他揮霍掉。
所以一旦袁紹死在這裡,收復冀州基本上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除非袁譚有那個魄力繼續在鄴城死扛著,不然便是秋風掃落葉,很快就能恢復漢室江山。
但還是那句話,現在劉虞還沒有死,袁紹如果早死的話,劉虞朝廷很大可能會派新的冀州牧來爭權,這對於陳暮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訊息。
簡單來說,現在的情況已經不是像歷史上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之後的情況那樣。
官渡之戰後,袁紹很快病死,曹操想要北上,面對袁家三兄弟,想要掃平河北也不容易,所以才需要利用三兄弟內訌,慢慢消磨,花了數年時間才把河北平定下來。
而劉備不一樣,第一是因為黃巾之亂的時候,他在冀州本身就積攢了相當不錯的名望。第二是朝廷現在代表了大義,劉備是在奉旨討伐賊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袁紹自己作了幾次。為了逼公孫瓚和劉備離開冀州,他廢掉了王芬時期立的那位偽帝。
為了獨攬大權,他打壓黨人,將黨人邊緣化處理。要知道黨人就是士林風向標,陳暮當年在宦官與黨人之間反覆橫跳,就是因為黨人能夠給他帶來名聲上的利益。
再加上掌權之後為排除異己,搜刮錢財糧草,逼迫了不少世家大族逃離河北,使得袁紹在民間的風評越來越差,百姓對他的擁戴其實已經很低。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收復河北那麼艱難?不說屠了徐州的事情,單說屠了鄴城,就使得整個河北民間對於曹操極為抗拒。
反倒是劉備一不屠城,二對冀州百姓有恩,再加上是奉朝廷大義討伐袁紹,所以冀州民間對他並不反感。
現在袁氏之所以還能撐著,完全是靠著袁紹自己個人的威望。
但只要袁紹一死,以袁氏在冀州的底蘊,袁氏三兄弟一朵浪花都濺不起來。估計很快就會被部下擒獲,送到劉備面前。
青州軍抵達之處,整個冀州望風而降也說不定。
因此這才是陳暮頭疼的地方。
一旁的沮授看到他時而皺眉,時而看向遠方露出深思的表情,便開口詢問道:“子歸,在想什麼?”
“在想收復冀州之後,大哥的處境恐怕有點難了。”
陳暮嘆了一口氣。
沮授也皺起眉頭,想了好一會兒,才搖搖頭道:“確實會有些艱難,子歸以為朝廷會怎麼出招?”
“無非是空降個冀州牧罷了,再想辦法把大哥打發到南方去繼續收復失地。”
“看來是把明公當成一件工具了,子歸有什麼對策沒有?”
“沒有。”
陳暮望向遠方:“除非大哥沒有生擒袁紹,袁紹也沒有死,還有迴旋的餘地,只是戰場上刀槍不長眼,我能擊敗袁紹,可沒有把握能放他跑了。”
“放跑袁紹?我沒有聽錯吧。”
荀攸一頭霧水地看著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東西,心道莫非是自己耳朵出了問題?
沮授低聲道:“不放走袁紹,消除袁氏之後,朝廷該猜忌我們青州了。”
“原來如此。”
荀攸恍然大悟,他是軍事奇才,對於人心把控上確實沒那麼到位。
謀士也分三六九等,並且同級別的謀士,側重也不同。
比如後世某遊戲當中,荀彧的智力是96,荀攸的智力是95,看上去相差不過1點。
但你讓荀攸去搞內政後勤和處理朝堂事務試試?
搞內政荀彧能把荀攸完爆。
又或者讓荀彧帶10000人和荀攸帶10000人在野外互相指揮對戰試試?
論起行軍打仗,荀攸能把他這個族叔打得找不著北。
以後世標準來看,謀士大體分內政類、謀略類、軍事類、政治類以及戰略類等五個型別。
荀彧的戰略、內政以及政治水平相當高,謀略和軍事就差點意思。荀攸則是謀略和軍事水平高,其它的就不如荀彧。
諸葛亮為什麼在後世幾乎所有三國遊戲當中智力都冠絕整個三國所有謀士,也是公認第一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