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或許在於奮鬥。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生存與艱難地活下去,就是他們奮鬥的信念。
而對於中央朝堂上的諸多高層來說,簡單的生存目標,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慾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即便是正直的楊彪黃琬劉虞那一派,同樣希望能夠獲得權力,為了他們心目中的政治清明而奮鬥下去。
還有黨人也是如此。
至於袁隗這些人,那就更簡單。他的身後是一個龐大的世家利益集團,拿到權力,就意味著索取。
世家跟官僚士大夫體系其實是一個可以劃等號的集團,因為能夠當官,才能成為世家。而那些有錢的豪強在權力面前,實際上什麼都不是。
所以他們在謀求著自己的利益,讓自己的後輩可以當官,讓朝廷不再對他們收重稅,讓他們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富貴下去。
你可以說他們是每一個朝代的寄生蟲,也可以說他們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卻忽略了國家的利益。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都有私心。
站在百姓的角度去看他們,他們當然是吸血鬼。可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去看,誰不希望自己的家族連綿昌順,誰不想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一直升官發財?
如果人人都在罵世家利益集團,但你要是世家利益集團的人,作為既得利益者,你會放棄榮華富貴,投入平民的懷抱?
想也知道不可能,不管是從現代人思維還是古人思維,沒人會拒絕這樣的好處。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陳暮如果想讓社會進步,那就必須要犧牲這一部分人的利益。
偏偏這部分人掌控的能量很大,那麼將來他在進行改革的時候,遇到的阻力也必然會很大。
因此跟著平民出身的劉備一起奮鬥,將來再締造一個王朝,進行這方面改革的時候,至少不用擔心最後混到晁錯一樣的下場。
只是那都是將來的事情,至少對於眼下來說,這些世家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袁隗,離最高權力已經觸手可及,彷彿一夜之間,世家利益集團的勝利就在眼前。
所以在中央朝堂上,支援袁隗掌權的聲音已經變得極大,幾乎大半個朝廷都站在他身後,希望他能夠在掌控權力之後,繼續維護世家官僚的利益。
正直一派與黨人雖然有心作為,可他們的力量太小。
袁隗有錄事尚書,控制天下政務,董承是大將軍,握有兵權。
因此最後權力的角逐,最終也不過是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
一個是官僚士大夫集團代表,一個是皇權代表,這兩個人如果思想統一,那麼對於眼下的朝廷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因為官僚與豪強可以繼續維持自己的利益,放棄漢孝康帝曾經的收稅政策,改為原來的人頭稅,將稅收轉嫁給百姓,只是百姓受苦而已。
這些刁民哪年不造反,餓死一些對於吃著人血饅頭的利益集團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賤民的命,又怎麼能抵得上權貴那般金貴?
所以當官僚階級的代表人物袁隗走上了政治舞臺,那麼接下來所有人都要看董承的表態,是跟他們同流合汙,還是要掀起另外一場權力鬥爭?
至少對於董承來說,眼下確實讓他十分猶豫。
倒不是在猶豫要不要跟袁隗合作,而是他根本沒有看清楚背後的利益牽扯,根本不明白自己身處的這個位置代表了什麼意義。
所以他的猶豫是因為不知所措。
親姑母的陡然離世是一場意外,自己莫名其妙擔任大將軍同樣也是一場意外。
他才不過二十多歲,實在太年輕,自己又沒什麼本事,忽然來到權力頂點的位置,短時間內居然有些不知道該幹什麼。
所以在董太后死的這幾天內,董承除了操辦了姑母的喪事以外,他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什麼都不做。
當滿朝文武都在等著他表態的時候,董承居然每日都待在皇宮裡,還像以往那樣,繼續值守。
一時間,朝堂上的氛圍變得有些詭異,誰也不知道這是董承的計策,還是別的原因。
這個情況一直到周毖伍瓊等幾人拋棄董卓,轉投董承開始,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