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到處瀰漫著收穫的氣息。那豐收的喜悅湧上心頭。
黃鸝來的更早些,它彷彿是向人們報喜,嘎嘎的叫著,那種聲音不絕於耳,打破了往日的寧靜,為這收穫的季節增添了一絲喜慶。
成群結隊的黃鸝盤旋在枝頭,壓的樹枝枝丫作響,黃鸝在受到驚嚇時,便忍不住拍打著翅膀,彷彿藉助翅膀的力量,讓自身更平穩些。
提起黃鸝,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人,在麥子快要收割的時候,突然連續幾天下起了冰雹和暴雨,致使自己田裡的麥子都落在了地裡,然後這個人也被活活的氣死了,就這樣,每年到了糧食豐收的季節便來到人們的身邊,提醒著人們收割糧食。
當然,這只是一個悽美的傳說,故事裡賦予了古人對來年豐收的寄託,期盼著豐收的喜悅。
遠處的麥浪一層接著一層翻滾著,原本高昂的挺著頭,這會不得不壓彎了腰,爆滿的顆粒馬上要漲破了麥殼,一陣陣微風拂過,總能感受到一陣清香。
農忙時節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快樂的。農民們忙活在田間地頭,總是對麥田做一番規劃,哪一塊成熟的早,哪一塊還得等幾天,農民心裡都有一筆賬。
每塊麥田先從熟透了的角落開始,磨得老快的鐮刀離著地面一尺來高,手起刀落,嚓嚓嚓的割著。彷彿是一位剃頭匠,將長得凌亂的頭髮一刀一刀的剃下,有時候也會留一些死角,這並不是農民不認真,而是有的地方麥子沒熟透,需要留置一段時間。
割麥子有的很快,有的也慢,這主要看農民的手腳是否靈活,割好的麥子估摸著有一捆了,便停下來,用麥穗兩頭對接,捆成一束,打個結,最後一個個的立在麥田中間,趁著割麥子的功夫,讓它們曬一會兒,這樣就能減輕一些重量。
割麥子時還會碰到意外的收穫,有時候農民割的正起勁,撲騰一下從草叢中飛起一隻野雞。使人和動物都受到了驚嚇,割麥子的農民差點一個趔蹌。這時候就得定下神來判斷,看飛起的是公雞還是母雞,如果是公雞,那它在飛起的一瞬間會有漂亮的羽毛掉落,用公雞的羽毛做扇子,或者收集起來插在花瓶裡,也能點綴房間。
若是飛起的是母雞,一般這個時候會撿到雞蛋,數量多少不一,主要是看你個人的運氣了。運氣好一點,會撿到十幾個,少了也有兩三個。沒有家雞產的大,但煮出來的那種香味是家雞蛋沒法比擬的。
一般在這種受過驚嚇的地方,野雞不會再來了,即使在那裡產下了雞蛋的母雞,因為麥子割完後,雞蛋暴露了出來,母雞也沒有地方孵化小雞,無法藏身,危險也增加了。
這時候可把我們這些小孩高興壞了,想著晚上可以吃到野雞蛋了,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往往這時大人會給我們安排一些活兒,有時間喊我們撿一下麥穗,麥子割完後,有的麥穗遺留在了麥田裡,這樣會浪費掉好多糧食。
所以大人總是吩咐家裡的小孩去撿,撿麥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撿的過程要不斷彎腰低頭,還得時不時的往四周看,還得不斷往前走著,撿的時候還得注意麥茬,鐮刀留下的麥茬很鋒利,一不小心手也會被劃破,所以撿的時候格外小心。
等忙完了這一龐大的工程,家裡人也收拾的差不多了,喊著回家。牲口駝一些,大人背一些,有的家庭勞力多的,基本上都是大人背,因為他們覺得牲口駝撒在路上的糧食會多一些,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有的人家比較聰明,麥摞下墊一層紙,這樣不管牲口駝,還是人背,撒在路上的糧食就會少很多。
重的活都是大人幹了,小孩一般拿一兩件家人的衣服,喊罵著牲口往回走著,像一個威武計程車兵,一點也不比別人遜色。
收麥子的季節也是桑葚熟了的時候,一顆顆黝黑髮亮的桑葚,讓人不斷的流口水。大一點的拉著小一點兒的,紛紛衝向桑樹,小的一般爬不了樹,只能眼巴巴的在樹底下望著。等大一點的吃的差不多了,才會搖幾下樹枝,這樣許多熟透了的桑葚簌簌地掉到了地上。
小一點兒的撩起衣角就開始撿,不時還要撿起來嘗一下,等到忙活完,手上嘴巴上抹的紅紅的,好像吸允過鮮血似的,沾到衣角的也不容易清洗。
在沒有被大人看到的時候,我們這些工作是完成的很順利的。但有時候被大人抓住可就遭殃了,那個時候都比較貪玩,有時候大人喊半天也不見人影,找著找著,終於在桑樹上發現了,拿著一根細棍子在樹下守著,在地上撿桑葚的小一點的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來不及給樹上的告密。
等他們發現有大人在樹下守著的時候,灰溜溜地爬下樹,有時間由於太緊張,褲腿也掛在樹叉上扯破了,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跑,但難免會被大人的棍子星星點點的落在身上,顧不得喊疼,一個勁兒地往回衝!
回到家中的我們,難免會捱打捱罵,但往往我們彼此之間埋怨比較多。大一點的怪小的,小的怪大的,互相推諉責任,殊不知都是因為嘴饞。
那時候的小孩也比較健忘,眼角還掛著淚水了,就開心的忙活著玩去了,好像轉眼之間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往往同伴之間都不怎麼記仇,還在為自己的小玩具爭鬧不休,一會又和和氣氣的拉著小手做遊戲。
那時候小孩之間的友誼應該是這世間最淳樸的,它沒有摻雜任何的東西,沒有經過塵世的渲染,一切那麼潔白明淨。
好多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對兒時的回憶充滿了留戀,彷彿那是一杯佳釀,越品越濃。昔日的快樂時光湧上心頭,讓著匆匆的時光有了一絲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