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紅樓潛龍在淵67 漠北……
漠北,朝廷封王的詔書和蘇葉的信同時抵達,戚十一直接棄詔書不管,反而看起了蘇葉的信。
來宣旨的欽差臉色變了變,卻不敢發作。
誰不知道現在戚十一炙手可熱,誰也惹不起,萬一他一個不高興,直接發兵攻打大楚怎麼辦?
不說別的,光東北就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戚家想反,燕山內外響應者雲集。
要是他態度不好,戚十一以此為藉口,他就成千古罪人了,被殺了祭旗都是輕的,就怕皇帝不過癮,滅他九族!
不僅是皇帝,朝臣們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會放過他。
因為一旦戚家反了,東北平原肯定併入戚家地盤,而不再屬於大楚。
看那些女真人受戚家驅使,為他南征北戰,就知道他們對戚家是當成主公效忠的。
許多大臣的糧莊還在東北平原上呢,如果真的反了,他們的利益就收不回來了。
在臨出發前,他的上司一再交代,要和顏悅色,不要得罪戚家。
當然了,他也肩負探查的工作,看戚十一在大漠上是個什麼地位,是真的橫掃大漠,讓那些韃靼瓦剌人不敢反抗,屈服於他的統治。
還是隻是打贏了,其實離治理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是這樣,大楚不介意動動手腳,讓戚十一沒法輕易掌握統治,最好時常有叛亂拖住他的手腳。
然而一路行來,欽差看到的都是柔順的外族人,他們似乎對戚十一心服口服。
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能做到如此程度,除了強大的武力讓人敬佩,還有超強的政治手腕,該打壓打壓,該拉攏拉攏,毫不含糊。
合理公平的分配好利益,然後改善普通牧羊人生活,讓他們立刻恢複生産,在冬天來臨之前,囤積足夠過冬的物資。
雖然時間不長,可韃靼和瓦剌犧牲了將近二十多萬人,雖然一大半是被俘虜,送到別處去服役了,可對於兩族百姓而言,確確實實少了二十多萬勞動力,且還是最年輕健壯的那一批。
留下來的多數是老弱婦孺,有些部落還能剩下一半青壯,有些就只剩老人和女人在苦苦支撐了。
現在是夏季還好,等到冬季沒了食物來源,將會餓死更多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戚十一以雷霆手段,把所有人重新聚集到一起,給眾人重新劃分了放牧的草場,並且強調,不允許大部落仗著人多勢眾,去劫掠小部落,搶他們的草場也不行。
要是被發現,他不管是不是有苦衷,整個部落的男子全部被斬殺,他親自讓你沒有搶劫的實力。
夏天過完,牛羊吃得肥肥的,就統一去規定的個地點,屆時大楚的商人都會過去貿易,帶上足夠過冬的物資。
他們可以用牛羊馬匹換這些生活必需品,且為了不被惡意降價,規定了統一價格。
按照計算,只要每個人養頭羊,到冬天換來的物資,就可以過一個有糧食有炭火的安穩冬天。
有本事一點,如果養上五六頭,剩下兩頭還能換來年春天的物資,沒有也不要緊,因為春天也會有一場商貿交流,大楚商人會帶來新的物資。
那麼問題來了,草原上剩下的這些人,每人有頭羊的財産嗎?
肯定是沒有的!
那些有地位的貴族和首領就算了,他們手裡的羊多的數不清,可更多的普通百姓一家能養四頭就不錯了。
最後還有奴隸,他們自己就是主人的財産,更不用說擁有私産了。
在這方面,戚十一暫時管不了那麼多,事得一步步做,奴隸暫時只能由奴隸主養活,不過那些普通牧民,他倒是能幫上一幫。
在知道蘇葉喜歡錢財後,戚十一打贏後立刻搜刮錢財,把瓦剌王庭和韃靼王庭幾乎搬空了,且他要求所有搜到的財物都得上交,然後按級賞賜下去。
古代打仗,將軍沖在最前面,每打下一座城池,都會把城內的財富劫掠一空,一部分上交,一部分私吞,最後只剩下一點點才會分給那些士兵。
這樣做有好處,能提高士兵的積極性,但壞處也很明顯,養成了士兵和土匪一樣的習性,燒殺搶掠,甚至還有不顧百姓死活的,殺光,搶光,實在惡劣。
戚家作為武將世家,有嚴格的軍紀軍規,對底下士兵的約束很強,不允許他們傷害百姓,當然獎懲制度也比較完善。
蘇葉按照這些規定,修改一番,形成更完善的制度。
首先第一件就是所有劫掠到的財物必須上交,分出一半,存入軍庫,作為軍餉,軍糧,武器等未來都從這裡支出。
考慮到大楚可能對戚十一的忌憚,未來或許會在糧食和軍餉上剋扣,而草原上能使用的資源只有牛羊,東北平原有一半土地掌握在大楚朝臣手裡,在不撕破臉的前提下,不好動他們的地。
那東北剩下的土地是主要糧食來源基地,考慮到還有那麼多普通女真人和韃靼瓦剌人,不能把所有糧食都充當軍糧,存錢買糧就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