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紅樓潛龍在淵39 江南……
江南距離邊關遙遠,即便派了專人送信,也是在兩個月後才抵達。
西平府九原鎮位於西北最偏遠處,比邊關第一城西平城還要遠一點,由於處在三座高山的夾角處,北面和東西面都有高山阻擋,只留一條通道通往西南方向的西平府。
西平府的位置特殊,處於特殊要道上,正好是北面遊牧民族南下牧馬的關鍵節點。
因為東西為高山,南邊是廣闊的平原,雖然土地荒漠化嚴重,不適宜種植,但也一馬平川。
而西平府就建在這裡,建設在黃沙中,用高高的城牆,阻擋北方的騎兵。
大楚開國後,太宗皇帝南征北戰,從北方遊牧民族手裡搶下了這裡,佔據了天險之地。
但當時這裡一片廢墟,原本有的城池被夷為平地,百姓要麼被遊牧民族擄走,成為了奴隸,要麼南下逃亡,或者遁入兩邊茫茫高山中,成為了生死不知的山民。
太宗打下來後,果斷下令,就在此地建立府城,派六萬將士駐守。
六萬人是需要吃飯的,而這裡顯然不適合種植土地,那怎麼辦呢?
除了不斷從中原和江南運糧,也要開發一切可耕種的土地。
於是方圓千裡,凡是可種植的土地,都被想辦法開墾出來,包括圍繞山腳一小片田。
這裡的山基本都很高,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山頂上終年不化的雪覆蓋著。
這是本地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唯一的水資源,雨水其實非常少。夏天天氣一熱,冰雪消融,就會形成一縷縷水流,向下沖刷。
但問題是,這些水流沒有經過人工引導,只能是一小撮一小撮,不能形成黃河長江那樣大規模的河流,但也滋潤了山腳下一小片土地。
九原鎮就是由此産生的,在三座山的山腳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加上北邊高山阻擋了來自西北的風沙和冷空氣,導致這一片溫度適宜,水草豐茂,特別適合養馬牧羊。
九原鎮不大,總數不超過三千戶,卻能給軍隊提供幾千匹馬,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而張家上下十幾口人就被流放到此處,原本他們的目的地本該是西平府,但因為朝中有人打點,改為了條件比較好的九原鎮。
張老太爺被流放時,已將近六十,到了之後休養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
他和三個兒子,兩個兒媳,六個孫子,以及三個孫女被分配了任務,每隔三年,就要上交四匹馬。
這個條件不算苛刻,至少對當地百姓而言,是比較輕松的,畢竟這裡家家戶戶,誰家沒養上幾匹馬。
但張家是犯官流放,自然沒有積蓄,又是文人,對養馬一無所知。
好在張老的名聲那是響當當的,即便到了邊關,也不是全無認識他的人。
九原府就有一位長年駐紮在此的馬商,原是江南人,聽過張老的名聲。
他苦於邊關沒有好的老師教導兒子,原本想把三個已經七八歲的兒子送到江南去求學。
但畢竟太遠了,這一去可能就是好幾年不能相見,且他當初不過小民,在江南也實在沒什麼人脈,能幫兒子入學,於是只能暗自苦惱。
他透過販馬賺的盆滿缽滿,但總不能讓子孫後代,也做這種把腦袋別在褲腰帶的活吧?
每一次販馬,都需要離開邊城,冒死深入草原腹地,才能找到那些隱藏在廣闊草原各個角落的部落。
這些人逐水草而居,年年換地方,想要找到還真不那麼容易。
且草原除了有敵國的騎兵虎視眈眈,有迷路的風險,更有野獸的威脅,幾乎每一天都可能面臨生死。
但不如此,他們就賺不到錢。
那些厲害的草原部落,對馬匹進入中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看到馬商直接絞殺。
因此馬商們只能找那些偏遠的,弱小的部落,悄悄用鹽巴茶葉等物換一些,然後再悄無聲息帶回來。
這樣得來的馬匹,價格往往會更高,算是富貴險中求吧。
韓騰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因為謹慎大膽的性格,他在草原算得上如魚得水,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商隊,和不少中小部落秘密簽訂了協議,每年在哪個地方交易,交易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