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太後怒喝,“駙馬怎麼了?難道駙馬還委屈他們了嗎?一個個盡享皇家尊榮,卻還抱怨公主不該嫁,我看對他們就是太好了,一個個不知天高地厚,官家也太仁慈了些,教訓幾次,他們就該聽話了。”
太後是想起了魏國大長公主,那是太宗的女兒,先帝的姐姐,嫁給左衛將軍竟然被暗中嫌棄,守了十六年的活寡,直到魏國大長公主去世,尚無一子女傍身。
宋朝的駙馬是可以納妾的,而這左衛將軍就有二子一女,全都是妾室所出。
且長子還因是公主嗣子,在公主下葬時負責打幡摔盆,送嫡母下葬,而被恩封官職。
可以說,駙馬父子因為公主盡享榮華富貴,而公主呢,苦悶了一輩子,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可無人在意她過的好不好,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因為太宗時期,吳家是掌兵權的勳貴,太宗需要拉攏這些勢力,於是把所有的公主都下嫁到勳貴家族,以達到聯姻安撫的目的。
即便這些公主們在夫家過的並不好,太宗也不曾管過。
在宋朝,魏國大長公主絕不是個例,守活寡的公主不止這一個,看這些公主們的生育情況就知道了,只不過鬧出來的只這一個罷了。
可鬧出來又能怎麼樣呢,太宗把公主訓斥了一頓,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從那之後,駙馬們越發囂張,進公主房裡的都是少數,一個個摟著小妾在駙馬都尉府過起了小日子,仿若真正的一家人。
在這種事上,男人永遠無法理解公主們的辛酸,而劉太後身為女人,自是知道嫁錯了人,一輩子是何等的痛苦。
更何況,宋朝允許百姓合離另嫁,但不會讓公主合離。
一來公主的婚姻往往帶著政治考量,二也是某些迂腐文人看不慣這種風氣,提倡女子該守節。
民間為鼓勵生育,對於寡婦另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公主作為表率,無論如何都不得有出格之舉。
可以說,宋朝的公主過得相當憋屈,一方面得為了政治因素而犧牲婚姻幸福,一方面又要作為女子表率,不能行差踏錯,輕則被百官上奏鞭笞,重則直接被皇帝下旨責罵。
劉太後只有昭陽這一個寶貝女兒,自然不希望她過這樣的日子。
所以在選駙馬上,對於官家和公主都看中的文人,她沒提出反對。
至少那些讀過聖賢書的,還知道裝一裝,不會像那些勳貴,明目張膽的欺負公主。
另外,她心裡有數,真正有才華能力抱負的讀書人,是絕不肯尚公主的,而願意如此做的,必定是貪慕虛榮之輩。
太後不在乎他是不是貪圖榮華富貴,因為別的姑娘或許會擔心天有不測風雲,萬一孃家出事,她也註定被拋棄。
即便沒有,當丈夫的權勢地位比孃家高了,面臨的也是被嫌棄的下場。
公主不需要這樣的擔心,因為再沒有比皇家更穩固的孃家了。
除非大宋亡國,不然這駙馬就得一輩子在公主面前討好賣乖。
也是基於此,劉太後在知道了陳世美的為人之後,依然選擇保他。
公主是因為愛上了駙馬,而太後純粹是覺得,殺了這個,下一個不一定會更好,甚至因為二婚的原因,公主還會遭到嫌棄。
而且劉太後知道,朝臣對於她把公主嫁給狀元,是頗有微詞的,因為公主聯姻勳貴,是大宋建國以來的默契。
她此舉相當於打破了規則,要是陳世美真的死了,公主可能逃不過嫁給勳貴的命運。
而那些勳貴,一個個自視甚高,對於二婚的公主,哪能放在心上。
與其嫁給這樣的人受氣,還不如陳世美呢,至少經過這件事,陳世美生怕公主不保他,會一輩子戰戰兢兢討好公主。
劉太後的思量沒有錯,只是陳世美惡毒且蠢,為了掩蓋自己欺君罔上的事實,一錯再錯,甚至是再三殺人,惹得包大人不得不按律處決。
在他未犯下殺人罪之前,包大人秉持著憐憫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去勸過陳駙馬,只要他願意承認秦香蓮是其原配,並寫下合離書,讓秦香蓮可以改嫁。他就願意在聖上面前力保,不讓陳世美受過多的懲罰。
這樣一來,陳世美有公主的喜愛,可以繼續當著駙馬。
而秦香蓮可以拿著駙馬府賠償的銀子,回老家把一對兒女養大,那筆錢可以讓母子三人衣食無憂,如果秦香蓮另嫁,也不擔心兩個孩子受罪。
可惜,陳世美既想要駙馬的爵位,又想要完美的名聲,不僅不承認,還派人追殺秦香蓮母子三人,並指使當地縣令誣告秦香蓮,殺三人滅口,樁樁件件都在踐踏律法,包大人如何能忍。
最終他被包大人斬了,明正典刑!
後續並沒有交代公主如何,但想想也知道,按照大宋的風氣,公主不嫁是不可能的,要麼嫁給了勳貴,要麼成為了道士。
可成為道士,就得卸去公主身份,日子過的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