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春冬衣服各賜綾羅綢緞10匹,絹布10匹,棉60兩,糧食50石,僕役的衣服按30人算,柴草100束,碳1000枰,鹽2石。
對了,酒,茶,廚料都有補貼,甚至是喂馬的草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補貼。
對了,還有職田,各級官員都會分配職業田,他們可以僱傭佃戶耕種,取得的收益是他們自己的,等到卸任才會歸還。
而展昭作為四品的職田,有十六頃,相當於一千六百畝,當然了,不在汴京附近,而是比較偏遠的地區。
但這足可見官員的富貴,展昭不是那愛亂花的,各項福利也學著包大人,貼補給了開封府其他人。
開封府上下好幾百人,像包拯和展昭這種有品級的,不過寥寥數人,大部分是吏和衙役。
大宋對官員好不錯,但對吏和衙役,就相當苛刻了,工錢並不高。
當然了,相比其他朝代,已經能養家餬口了,只不過這和他們要做的工作,危險系數和工作強度成反比。
尤其是開封府內,因為包拯的到來,工作內容直線上升,不僅要日常巡街,還得處理一個又一個報案,更是少不得到處奔波查探。
這期間可能會遇到危險,也可能得罪一些人。
如果沒有提高待遇,短時間內可能還有積極性,但長期絕對受不了。
因此包大人的俸祿大半都貼補給了府衙,用來給這些下面辦事的人獎勵。
包大人這麼做,其他人當然也有樣學樣,從公孫先生,到展昭,到四大校尉莫不是如此。
不過,包拯是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他認為展昭等人還年輕,以後需要養家,實不該和自己一樣,把錢都花光,還得顧慮一下自己的小家。
於是他規定,那些布帛,糧食,炭火留下,反正一個個都是單身漢,又全都住在開封府衙,帶回去也是積壓放著,那不如就直接用掉。
至於俸祿,他們則拿回去,自己攢老婆本。
在開封,這些錢使能他們過的很好,一家都吃穿不愁,但有一點,買不起房子。
現在一個小小的院子,都要好幾千貫,而且是地方比較偏遠的外城,按照展昭的俸祿,得不吃不喝攢三四年。
關鍵還只能是三四間房的那種,和展昭四品帶刀侍衛的身份嚴重不符。
當然了,展昭不靠這個,他老家還有産業,拿個一萬貫出來,也不是大問題。
而四大校尉在來投奔之前,其實當土匪攢了一些錢,不過他們解散寨子的時候,把錢都分下去了,以至於四人算是一窮二白來投靠的。
而他們是六品,別看和展昭只相差四階,其實俸祿天差地別,六品屬於低階軍官,而四品是中階,差一點就可以成為高階官員。
王朝四人的俸祿,幾乎是展昭的一半,也就是不到一百兩,他們想買一個不錯的院子,那確實是要攢上五六年的。
偏偏他們大手大腳慣了,有錢了就愛喝酒,或者購買一些價格高昂的武器,以至於四人工作了這麼久,都沒攢下什麼錢。
當然,展昭不一樣,他自己倒是不花,架不住時常接濟這個,幫助那個。
另外那些熱情的百姓給他送東西,他往往事後要付雙倍的錢。
因此,他的俸祿是最早花沒的,還沒到月中,就已經花得七七八八了。
開始的兩年,一直如此。
後來還是公孫先生看不下去,對外說展昭要攢老婆本,要省錢,並讓後廚的大嬸們放出話去,百姓們的熱情才消減,不再趁展昭巡街,送這個送那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展昭在開封是相當受歡迎的,絕對比那些瓦子裡的書的唱戲的,最機靈不過,知道百姓們愛看什麼,愛聽什麼,也就是時常講包大人破案的故事。
每每說到展昭大殺四方,觀眾一片叫好,還會要求多講一些。
這樣一來,展昭的名聲越發好,大家越發喜愛。
在這樣的追捧下,要是說書人敢說展昭比不上白玉堂,那他今晚豈不是下不了臺?
因為一離開瓦子,肯定會被百姓們圍起來群毆。
這些來找樂子的人,可不管這些,看熱鬧不嫌事大,雖然他們也愛聽展昭的光輝事跡,但見說書人倒黴,也愛跟著起鬨。
尤其威脅人的,是白玉堂這樣的翩翩俠客,就更叫他們激動了。
宋人愛美,不僅愛好打扮自己,也愛看長相好的其他人,這種風氣從官家蔓延到士大夫階層,再從讀書人蔓延到百姓當中。
他們會因為展昭長得好,而對他與四大校尉區別對待,當然也會因為白玉堂長得好,而覺得他鬧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甚至,他們還想要多看一會兒,於是相當起勁。
說書人相當無奈,自己是進不得,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