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
麻省醫院。
美利堅最頂尖的醫院之一。
美利堅財政部部長走進了專屬病房。
在資本之上的美利堅,身為國家財政部部長,其手裡權力可以說通天,父親住的自然是最好的醫院,最好的病房。
也是最好的醫生。
“我們能製造這種青黴素麼?”
病房內,財政部部長手持一瓶進口青黴素,目光灼灼。
他父親病情有多嚴重,他能不知道?
病危通知書都下達五六次了!
一堆專家教授親自給他科普,就為了告訴他,他父親沒救了,準備後事了。
結果,
沒幾天,就呼吸平穩的躺在普通病房內,看樣子,沒多久就能出院了。
堪稱醫學奇蹟。
而造晨這個奇蹟的,就是他手裡這一瓶青黴素,透明的玻璃瓶內,是潔白如晶體的粉末。
這既是救命神藥。
也是財富密碼。
“不行。”
來自麻省大學的頂尖教授頭搖的像潑浪鼓:
“您手裡的這一瓶青黴素,雖然實際藥物含量只有三克,但裡面其實有五百萬單位的青黴素,而且可以在常溫下,長期儲存三年以上。”
“純度高達百分之九十。”
“毫無副作用。對身體壓力極小。”
“而我們製造的。”
說著,這位教授拿出了一個玻璃瓶。
不提玻璃瓶之間的差距,僅僅看內部藥物,進口的潔白純淨細膩如細沙,顆顆晶瑩剔透,自家的焦黃粗糙,一坨一塊粗糙難看。
單單賣相,就碾壓。
“只有五千單位,雜質含量高,穩定期只有十幾天,而且必須儲存在冰箱內。”
醫療教授苦笑一聲。
初代青黴素技術很差,一毫升只有大約五千單位。
醫療教授補充說道:
“雖然技術可以突破,但我和幾個化學教授做過估計,我們只能夠做到每瓶兩萬單位,純度也只能做到百分之三十。”
“保質期倒是可以穩定突破一年。”
化學技術發展到四十年代,很多東西都已經可以預估。
“為什麼?”
財政部長面色一黑。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