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雲龍每個月都能搞到手一批優良的馬匹騾子,但時間太短,幾個月下來,包括馬匹騾子加起來,也只有三萬多匹。
並不多。
其中大部分還要裝備在部隊中,能交給後勤運輸隊的就很少了。
對運輸提升不大。
真正為一百個主力團解決運輸後勤問題,並且幫助運輸傷員,輔助戰鬥,運輸戰利品的,甚至直接參與戰鬥的。
是四十五萬民兵!
是的。
四十五萬民兵。
比鬼子華北方面軍總兵力還多一半。
隨著每月獲得糧食數量的增加,起源於太嶽根據地的民兵訓練計劃,也推廣到了太行根據地,以及冀南根據地。
太行根據地的老百姓,遠超太嶽,冀南地區的老百姓,也很多。
最終人數擴大到四十五萬之巨。
不過,因為不脫產,實際上,這四十五萬民兵,可以算做是老百姓。
只不過得益於軍事訓練,和統一組織,糧食補貼政策,這些民兵,幾乎是全體向著部隊,並且全部都是最優良的後備兵員。
尤其是訓練時間最長的太嶽根據地的七萬多民兵,大部分甚至進行可以直接進入部隊,稍微訓練,就能直接拉上戰場。
雖然因為缺乏武器,這些民兵戰鬥力很差。
但在後勤,作戰輔助,運輸傷員方面,卻幫了大忙。
這次部隊能提前七到十天完成作戰任務,龐大的,聽從組織,且有一定戰鬥技巧軍事技能的民兵部隊,功不可沒。
“要想辦法推廣到其他根據地。”
老總說道。
相較於動員的老百姓,
民兵部隊因為訓練,紀律性更強,組織效率也更高效,管理成本低很多很多,行動效率也高很多。
“那就需要將糧食運輸到每一個根據地。”
副總參說道。
糧食不是問題。
如今,太嶽根據地每個月有十五萬噸細糧,五十萬噸高粱。
足以滿足百萬民兵的訓練需求。
唯一的麻煩是運輸。
單純的依靠人背馬扛,有一半的物資,甚至更多的會損耗在運輸過程中。
而且十分危險。
並且還會佔用大量人力。
雖然如今部隊民兵部隊極多,但民兵們需要從事生產,全職運輸,效率低,需要海量物資。
更麻煩的是··
“五臺山那邊很麻煩啊!”
師長說道:
“雖然這次我們徹底破壞了鬼子正太線,但鬼子實力終究是強過我們的,無法長期佔領,也就無法打通運輸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