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斷糧十一日了。”
十一天時間裡,是藩鎮附近各城、各鎮、各村百姓從自己嘴裡省了又省給駐守將士送糧。
到後來,早就沒糧食了,好些兵將只能吃口百姓送來的鹹菜就著水,喝個水飽。
老百姓們還自發組織人手在寒冬時節上山,尋找一切能吃的東西送給駐守官兵們吃。
做買賣的,更是用一輛輛手推車,推著布匹等等能換糧的物什,不辭辛苦走出很遠試圖和人換糧。
關於這點,朱興德他們在路上知道了。
因為快抵達目的地時,驛站只是個空擺設,管是什麼吃的都沒有。。
倒是越快到藩鎮,越是能在路上見到零零散散趕路推車的百姓。
問及趕路人這是去哪裡,本以為這些人是抱著去他鄉躲兵禍不再回來的心思,可是讓人意外的是,老鄉們回答只是打算推著自家打獵得來的獸皮去換糧。
要是能換得多一些,打算送去一些糧食給駐守的官兵們。
張大人曾問過淳樸老鄉們,“還打算回去?不害怕城破嗎?”
“去哪啊,房屋田地都在這裡,拖家帶口去外面不好活的。祖祖輩輩又葬在這裡,怎可能將祖產墳地扔下。再著,有的閨女兒子早就成了家,一家走,姻親不走也是不成的。”
“所以才會齊心協力想幫助駐守官兵,寧可從自己嘴裡省糧食?”這些百姓瘦的啊。
“是啊,他們不好, 俺們能有好嘛。大夥能做的也就是想辦法找糧食盼著打贏。早些打贏, 就能少遭些罪。大人,您不知道, 官兵們老慘了,為了守住這道城門,沒吃沒喝沒藥,聽見戰鼓響還要迎敵, 那肚裡都是癟的哪裡有力氣。多虧了你們來啦, 你們咋才來呢。”
是啊,他們還是來晚了。
張大人沒去向百姓解釋,其實朝廷早就派出糧隊趕往這裡。
那時糧食還不是在永甸縣所在城池徵糧,是從另一個城池開倉直接糧草用船運, 無奈過江時遭了埋伏, 這才有了他親自來督運陸運送糧。
百姓們不知道這一茬,官兵們是清楚的。
所以當看到朝廷又馬不停蹄補運第二波糧草,當看到張大人他們一行人風塵僕僕趕來,一張張經過硝煙洗滌的年輕面孔, 終於從麻木變的鮮活起來。
有好些人眼圈兒泛紅:“我們就知道, 朝廷不會不管我們!”
還有奔走相告的:“朝廷送糧草啦。”
連傷員點兒缺胳膊斷腿的兵將,都試圖走出來想親眼看看。
趴在城樓上值守的兵卒們,聞言心情激動到緊緊攥住手中的箭,感覺雪花落在頭上不冷了, 他們還能再多堅守一陣。
“這回我們吃飽飯, 必須去幹他們!”這句,才是更多人的心聲。
主將營房裡。
六十歲老將、這次掛帥的東征大將軍譚老將軍, 託著病體推開了僕從給的藥碗, 特意換上一身戎裝面見戶部張大人,和上一任主帥之弟李知縣。
這次見面,張大人和李知縣才得知他們連敗兩場仗, 裝備損失很重,城門被敵軍曾攻打過四次, 差一點點就沒守住。
還知道了, 朝廷特意派去的議和欽差壓根兒就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