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地下空間新的標準就重新開始了,並不會影響到地表鐵路的運營。
軌道越寬,車廂的寬度和高度也就可以設計的越大,穩定性也越好,但這也是有極限的,十五米寬的軌道差不多已經到了陳意所能設計的極限,不過超過二十米寬的車廂也夠用了。
運送三東號的板車是經過特殊設計的,由四個火車頭拉動,這麼設計的話速度可能會慢點,大概每小時三十公里的樣子。
但只需要十三天的時間就能將三東號從西疆運到檳城港下水,只要第一次試運營成功沒有出現問題,就能在內陸開設更多的地下船塢進行船舶製造了,產能將幾何倍的上升。
陳意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下餃子。
。。。
陳意和現場的三東號設計師們討論了一些問題之後便離開了建造船塢,他騎上他的小電驢進入了一條寬闊的隧道中。
行進了大概兩公里左右他便下了車走到了隧道旁邊的一扇電子門前,只見電子門上方掛著“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的牌子。
陳意拿出一張卡刷了一下,然後一道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將他全身上下都掃了一個遍,確認了他的身份,哐噹一聲電子門直接升起露出一條走廊出來,陳意直接進入了走廊。
不多時他便出現在了一個工作大廳,大概一百多位科研人員正緊張調節自己眼前螢幕上的資料。
大廳的一側牆壁上掛著一個大螢幕,螢幕上顯示的是一個風洞的現場畫面。
陳意現在所處的這片區域是川蜀的風洞實驗基地搬遷到西疆之後新建的一片風洞群,是藍星最大的風洞實驗室。
自從西建聯成立以來,川蜀地區的地質勘查就一直都沒有停過,期間發現了一些端倪之後大批本來位於川蜀的重要物理或軍工科研單位就開始搬家了,同時川蜀地段的地下工程的路線規劃以及建設指標也是最高最苛刻的。
一架造型科幻的飛行器被放置在一座正對著橢圓形風道的平臺上接受著測試。
機身呈流線型,採取中單翼,整體酷似一個菱形,機身後方無水平尾翼,取而代之的是兩片v型尾翼。
這款飛行器與y—23的外形比較類似,借鑑了f117的設計,但陳意這個穿越者也能看出一些殲20的影子在裡面。
機身前側那大大的一對鼓包他一眼就看出來了就是大名鼎鼎的無附面層隔道(dsi)進氣口設計。
總得來說,這架代號為殲11的國產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綜合了二毛的相關資料與陳意順手牽羊的f117之後整合研發出來的。
光是隱身效能就是喪心病狂,再加上運用了一系列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大大的減輕了整機重量,空重只有10噸,巡航速度2.1馬赫,最大速度3.2馬赫。
殲11無任何攻擊角度的限制,飛機可以從任何螺旋狀態輕易恢復穩定飛行,也能向任何方向發動進攻,徹底的綜合了殲20與y23的優勢。
因為飛行所消耗的燃料並不是石油,所以,殲十一作戰半徑:未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