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切——”
遠在港島的一片地下建築中,陳意打了個噴嚏,揉了揉鼻子之後嘀咕了一句:“哪個撲街老在罵我?”
吐槽了一句之後便繼續投入到他的工作裡了。
此時的他正在處於一座無塵工廠之中,外面套了一件白色的隔離服,身前的工作臺上方像是個展覽臺似的四周都被透明玻璃給罩著,工作臺內部一定要保證真空。
無塵工作間的環境管控也異常的苛刻,不止是這個房間,連帶著這一塊區域所有房間加起來共一萬平米處於無塵地帶。
空氣汙染源的控制精度至少要達到外界的1000倍,溫度與溼度也要保持恆定,光這個車間的環境控制系統研發就花了陳意差不多一億刀。
不計算研發成本,整個無塵工作區域造價為每平方米五千刀,嗯,比他前世一線房價倒是便宜多了,這一點倒是讓他很欣慰。
而且這是處於地下,施工難度大,還是人工建設的所以才那麼貴,現在有了軍團和軒轅狗蛋,成本起碼壓縮了五倍。
此時陳意正在工作臺前的螢幕上操作著,玻璃罩內部是一個奇怪又簡潔的聚光源系統,不像那些蜿蜒曲奇的管道與很多鏡片所組成用來折射、反射、聚光的光源系統,對,這就是用於光刻機的光源系統。
不過陳意眼前的這個光源系統與藍星主流的光源系統完全不同,整個系統只有鐳射發射器、鐳射靶材噴射管以及扁平的梯形晶體三個重要部分組成。
這個系統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梯形晶體了,陳意新設計的光源系統將多塊透鏡與稜鏡所組成的結構都整合在了這塊中位線五十厘米、高十厘米的等腰梯形晶體之中,這是一個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非常精密的系統了,重要的“非常”要說三遍。
光刻機的原理很簡單,其實跟單反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放大版的單反,將光罩上設計好的積體電路圖形透過鏡頭模組控制光線曝光,印到光感材料上形成圖形,但是精度嘛,卻是以奈米為單位的,難度大家也知道了。
特別是極紫外光刻機的工作精度,按照陳意前世一種很接地氣的比喻就是:兩架超音速飛機在天空中以同一速度高速飛行並,且靠的非常近,此時需要站在中一架飛機的機翼上,用刀片在另一架飛機機翼上的一粒米表面雕刻出一副漂亮的風景畫。
當然陳意還沒有那麼牛逼,現在就能把極紫外光刻機給整出來。
前世藍星晶片行業的巨頭們發現193nm的深紫外光的製程將要達到極限,所以轉而把目光放到了波長超短的極紫外光上了。
97年極紫外光刻機就開始研發了,米國牽頭集合了幾十個國家的力量一起搞了差不多二十年,17年第一件樣品才正式出世,這其中的難度大家可以去想象。
極紫外光刻機,主要由極紫外光源、反射投影系統、光刻模板和對極紫外光敏感的光刻膠四個部分構成。
可是無論那個部分傳統的光刻機制造工藝都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所以還得重新設計研發。
而陳意現在只不過是靠著開掛加先知在光源系統上有了突破,並將反射投影系統的研發程序推進了一大步,這段時間陳意的技能欄中物理技能下又多了一個子項:光學。
陳意所做的呢,只不過是簡化了多個透鏡與稜鏡所組成的複雜折射、反射結構,把其整合在了一塊特質的晶體上,具體方法就是利用鐳射雕刻在一塊經過特殊處理了的玻璃上內雕出一個特定的鏡片模組。
他在感光元器件上的設計思路上與前世藍星主流的思路不同,前世藍星相機其實技術一直都沒怎麼變革,只不過是單純的鏡片工藝提升並且使用更多的鏡片而已。
後來智慧手機攝像頭興起徹底的碾壓了相機產業,除了號稱攝影門檻的單反依然保持逼格之外,其他的相機全都被智慧手機按在地上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