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孟周卻又透過另幾本互不關聯的筆記,挖出了一條這些著述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一條藏在過往歷史中的暗線。
那位被人為已經死於獸口的李家天才,其實並沒有死,而是假死、脫身、改姓、最終入贅到了另一個強大修行勢力之中。
挖出這樣一條暗線,並沒有耗用孟周多少時間,經過“永珍演繹”的梳理串聯,那些存在於不同筆記中的隻言片語就這麼被串聯了起來,並將其完善成了一條完整的故事線。
而類似的發現,在孟周讀書的過程中,遠不止這一起。
這不僅豐富了“演繹世界”中的資訊,也強化了不同典籍資訊之間的關聯程度。
不過,因為典籍數量有限,再加上著書者本身的視野侷限,呈現在孟周腦海中的“演繹世界”相比於真實的世界還差得遠。
不僅存在大量空白區域,很多被演繹出來的區域,也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經不起放大,稍微一放大,裡面就是一片空白。
孟周對此也不在意,他只是將那一本本紙質典籍當成了一種特殊的原料,為“演繹世界”的豐富詳實不斷的添磚加瓦。
當最後一本典籍內容也被孟周“吃”進腦海,孟周遺憾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書可“吃”了。
此刻的“演繹世界”,最豐富詳盡的,當然是青玄域。
但在青玄域之外的別處,也出現了許多或清晰或模糊的輪廓。
這既有孟周從闞越組織的那一場場聚會中收穫的各類外域見聞,更有喬宇等人以及那位不知名馭靈師儲物戒中得來的各類典籍收藏。
而這些典籍,在給了孟週一個充滿驚喜的“演繹世界”的同時,還為“永珍演繹”這個三階技能帶來了總計20000點經驗。
永珍演繹也因此完成了初成的積累,晉入小成之境。
“永珍演繹小成13000/30000”
而隨著這一次的提升,永珍演繹也變得更加精妙。
不過,也正是這一次的提升,讓每本典籍能夠為他帶來的經驗迅速降低。
不然,若是一直保持初成之時的經驗收穫,別說兩萬點經驗,便是五萬點經驗都有可能。
當孟周結束這一切,從這些故紙堆中清醒過來之時,驚訝的發現,時間已經到了九月二十六。
“呀,差點就錯過了。”孟周拍了拍額頭。
隨著修行節奏的變化,每個月,除了月初五天需要閉關,其他時間他都可以自由安排。
因為這樣的原因,對於晝夜的變化,時間的流逝,孟周表現得越來越不敏感。
當他沉浸在某種狀態中時,很可能就是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流逝。
剛開始,他還會有些驚訝,後來,也就慢慢適應了。
修行者隨著所處層次越來越高,生命越來越長,其對時間的觀念,也會自然而然的發生變化。
要是一個築基修士甚至結丹修士還秉持著練氣修士乃至凡俗之人對待時間的態度,那才是真的不妥當。
那很容易讓人“疲於奔命”。
在剛開始的時候,孟周對時間的觀念基本和凡俗人類相同,以每一個晝夜變化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尺度。
而後,隨著修行節奏的變化,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了以每旬作為衡量時間的尺度。
到了現在,則順理成章的從每旬延長到了每月。
孟周不由得想到了那所謂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說法,普遍的理解就是天上和地上存在兩個不同的時間流速。
但從他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說,孟周覺得,其實也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天上地上的時間流速是一樣的。
只不過,雙方對待時間的觀念有了天壤之別,“天上人”對一年的態度就相當於“地上人”對一天的態度。
至於天上人對天的態度,基本就等同於地上人對分、甚至對秒的感受差不多了。
心中轉著這些不相干的念頭,孟周土遁離開了自家庭院。
……
三川城,交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