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指擺動,有風自成,掠過一個個指縫。
“要是換一個環境,我的御劍術,還有用嗎?”
孟周低頭看著庭院中堅實的地面,他想象著有一個敵人,和他一樣擅長土遁術,可以潛蹤匿跡,遁行在地下數十米甚至數百米的深處。
面對這樣的敵人,自己掌握的這些御劍術,能夠斬殺對方嗎?
他心中推演著,最終的結果是,也就風花雪月之中的“月劍式”以及操控地力的劍式能起到一些作用。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劍式,全都無能為力。
但是,再仔細一想,無論是月劍式還是地力劍式,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月劍式中包含的神魂攻擊,以及地力劍式中對地力的嫻熟掌控。
與其說殺傷敵人的是御劍術,更準確的說,還是他對神魂、地力的造詣深湛認知才取得了如此成果。
這不是御劍術的功勞。
所以,單以御劍術論,他對深潛在地下的敵人是無能為力的。
他迄今所掌握的所有御劍術,都嚴重依賴於這片虛空。
離了它,他的御劍術和完全廢掉也差不太多。
而虛空,只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廣袤的大地,無垠的水域,岩漿熔岩,冰川雪域等等。
所以,孟周很自然的就想到,御劍術的下一步成長方向,應該是拓寬其領域。
讓那些不同的環境,不再成為其限制。
直到,在任何環境,任何地點,御劍術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倚仗。
而不是這個環境很靈,甚至威力無窮,可若換一個環境,就直接不靈,想想都覺得不靠譜。
“所以,我能創出一門可以在大地之下任意施展,不受絲毫限制的御劍術嗎?”
當這個念頭升起的剎那,孟周心中就有了一個判斷。
若真有這樣一門御劍術,其施展形式,一定和施展土遁術有著某種相似性。
不能是尋常御劍術那般,將大地當成一種阻礙,遇山摧山,遇地劈地,橫衝直闖的那種。
而是應該如同土遁術一般,可以完美的與大地環境融為一體。
在可爆發出強大威力的同時,不僅不將大地視為阻礙,反而以之為助力,這才是這種御劍術的正確開啟方式。
“再提煉一下,我設想的這種劍術,姑且稱之為‘遁劍術’吧,已經脫離了御劍篇的範疇,已經有資格自成‘遁劍篇’。
御劍三十六式,每一招每一式,都需要藉助虛空環境才能施展。
在百米深的大地之下,劈刺一下試試,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嗯,也不能這麼說,具體的招式雖然已不可取,但每一式的神意卻是可以保留。”
想到這裡,孟周的思維更進一步開啟。
“按照前世的理念,虛空不虛,大地也非實。
不過是介質不同而已。”
“所以,我現在所設想的,其實就是想要御劍術擺脫單一的介質環境,可以在不同介質環境下皆能展現其威能的劍術。”
當思維與前世認知聯絡在一起,擺脫修行界的單一視野,孟周的思路也豁然開朗。
他很輕易的就聯想到了另一概念,波。
當他想到御劍之術能在不同介質環境下任意遨遊之後,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波”。
而他所修諸法中,“群峰怒吼”就是最典型的一種波動攻擊。